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天津初五的风俗,初五天津习俗有哪些?

2024-03-03 05时 来源 共享网站

天津初五的风俗目录

天津端午节风俗

初五天津习俗有哪些?

天津初五有许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下:。

1. 贴春联:在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前贴春联,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2. 舞狮:初五也是舞狮的日子,人们会聚集在街头巷尾观看舞狮表演,以驱除邪气,增添吉祥。

3. 元宵节:初五也是元宵节,人们会吃元宵,挂红灯笼,观赏花灯,以庆祝新年。

4. 打麻将:初五也是打麻将的好日子,许多人会在家中或麻将馆中聚在一起打麻将,以增加家庭和睦和欢乐。

5. 送礼:初五也是送礼的日子,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以表达祝福和感激之情。"。

天津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端午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全中国的人好像都在吃粽子。

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总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与我们不同,天津也不例外。

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一: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时,天津人额间抹雄黄来驱邪避害的习俗。

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额间抹雄黄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二:食五毒饼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风俗,即食五毒饼,天津人还要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其实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也曾是天津人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

在传说中是变化自元末第四十二代天师亲笔书写的厌胜符,吃了能够驱邪避疫,但是早于有中文记载前,外国传教士已经在天津观察到与五毒饼相似的天中节风俗食制。

天中节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午时。

这种在五月五日驱邪避疫的厌胜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以前。

而能够吞服的厌胜符则是宋代被称为书天地的天师秘法。

从宋代开始,书天地的天师符往南北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流传,演变成清末天津端午节的五毒饼习俗。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三: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端午习俗之一,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

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

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

“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

”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习俗。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四:戴老虎搭拉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搭拉”是一种端午节的民俗饰物,是手工布艺制作的老虎、粽子、笤帚、葫芦等,用丝线穿缀起来的挂件,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旧时,每逢端午节,家中的妇女就要把手缝的“老虎搭拉”系挂在孩子的衣领后面,为的是驱邪辟祟,一生平安。

现在会做“老虎搭拉”的人少了,只有极个别的老人会做,比如我三姑,自从有了我家宝贝后,每年三姑姥姥都会新手给孩子做一个“老虎搭拉”,图个喜庆、吉利。

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五: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

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节日。

通过开展各种习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节日之中,让孩子们在每年的端午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初五天津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意为初一至初四期间的各种禁忌都可以“破”了。

这一天,迎五路财神,商家开市大吉。

天津人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

为什么初五叫“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

  天津市民俗专家张仲介绍说:“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

  清末民初,天津诗人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就写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

吃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

  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

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

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

  初五这一天,饺子馅要使劲剁,寓意为“剁小人”;包饺子时,要求捏得特别紧,心中呈现“小人”的形象,防止他们在一年中乱说乱道、惹是生非,俗称“捏小人嘴”。

煮饺子时不能漏,如果漏了也不吉利,说明没把小人的嘴堵严实。

天津人习惯早上剁馅、包饺子,中午就开始吃饺子了。

  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早来、甜蜜和美。

  旧时的很多习俗并不科学,有些甚至是迷信的说法,但这背后承载着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