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清明节风俗,清明节为何要在坟墓前烧纸钱
潮州清明节风俗目录
。
1. 扫墓祭祖:潮州人在清明节期间会到祖先墓前祭拜,烧纸、上香、敬酒、祈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
2. 赛龙舟:潮州清明节期间,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
3. 玩艇灯:在潮州,清明节还有玩艇灯的习俗,人们会在水上放置小灯船,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
4. 吃清明粿:潮州清明节时,人们会烤制清明粿,这是由糯米和豆沙馅制成的传统小吃。
。
5. 听乐队演奏:潮州清明节时,会有各种乐队表演,人们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和舞蹈表演。
。
总的来说,潮州清明节的风俗多种多样,充满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潮汕清明节民风民俗

汕民间尊奉的庞杂的神鬼体系中,既有道教、佛教,也有闽越族和南越族鬼神崇拜的痕迹,还有各种土生土长的神灵,地方神灵中,蛇神雨仙备受崇敬,安济圣王、三山国王是主要偶像。
潮汕民间信奉的神灵名目众多,时令八节祀神各有对象。
祀神时,各地要举行隆重的游神活动,在旧社会,游神活动既是显示地方财力和宗族势力的机会,又是以祭神为名的民间欢乐节。
在节俗活动中,农历七月十五的“施孤”活动旧时较为盛行,这与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
潮汕地区礼仪风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较有特色的是男女少年到15岁(虚岁)要择日行“出花园”仪式作为成年之礼。
婚礼过程有称为“倩娘母”的伴嫁娘,在婚礼全过程中即兴创作婚礼歌(俗称“做四句”)以祷祝助兴。
日常服饰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木屐、水布(可作围腰、汗巾、裹物等多种用途)以及妇女打髻(发髻)。
这些习俗在当代也已日渐式微,唯于舞台上还可见到各种打髻发式。
清明节为何要在坟墓前烧纸钱

江南小城潮州的清明节,连日的暴雨,道路变得拥挤,山路变得泥泞崎岖难走。
但是人们依旧深含对亲人的哀思,上山祭拜祖先,缅怀亲人。
因为暴雨,很少带着的祭品变得少了,大多是一束鲜花,最多的是菊花,当然配搭上了百合和海棠,变得更加纯洁更为深情。
当然,最要紧的是带上一把大雨伞,在坟前留下一片干净的空地,跪拜先人祖辈更加虔诚和真情。
只是,我也看到不少人仍然保留传统的祭拜习俗,除了燃放爆竹外,更多的是烧纸钱。
关于为何要烧纸钱?与人的情感有关,也与人们对祖先的深情怀念有关。
其一:传统的理念中人到了阴间也需要花钱。
说起农村祭拜祖先,常见到的就是烧纸钱,上山扫墓,烧去几叠纸钱,让已去的亲人在阴间生活好些,逢年过节,不管拜什么样的老爷,燃几根香,烧几叠纸钱,几乎是农村人千百年来形成的行为习惯。
许多城市里的人也烧纸钱,证明了那部分城市人是来源于农村。
死了的人抬上山,边走边丢纸钱,那是买路钱。
对阴间的认识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现代社会很多路上都设有关卡,交了钱车才能过去。
家里有人害个病或是境况不好的,便到坟前烧一把纸钱,希望死者多多关照。
这都因为,人们相信除了人间之外还另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做鬼做神都是要用钱的。
所以说,传统理念中的烧纸钱与现实世界中有钱好办事一脉相承,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了钱一切都好办,也就相信死去的人到了阴间必须花费很多纸钱,因此烧纸钱成为一种千年不变的习俗。
其二:人们烧纸钱根源于一种祈求神灵相助的痛苦心态。
我小时候常常得病,物质生活的贫乏导致我经常得去看医生。
记得有一次,我吃不下饭,腿脚无力,上小学读书时候身子承受不起脑袋的重量,很想睡觉。
老师到我家里,郑重地对我爸爸妈妈说,这孩子生病了。
那一刻,爸爸妈妈好半天没吭声,尽管我还不懂事,也能从他们的表情中捕捉到一些东西。
就在那天夜晚,迷迷糊糊中,我听见我的老妈在野外呼叫着我的名字,那声音颤抖而凄凉。
我一边使劲答应一边想,老妈是不是糊涂了?事实证明,老妈并没有糊涂,而是因为生活困难害怕无法治病寻求神灵帮助到野外烧纸钱的心态。
我还记得小时候隔壁老叔“印”纸钱的事情,“印”纸钱的工具叫“钱凿”,大约五寸长左右,上半连在一起,下边分成了两个半圆,中间还伸出两个钉子,将钱凿搁在纸钱上,然后用锤子使劲砸,纸钱上就出现了铜钱样的花纹。
有一天,隔壁的老叔领着我到一个坟园的田畈中间,要我跪在一座坟前,他就燃起那把纸钱。
坟里睡着我已过身的爷爷,他扯着坟上的草,自言自语地说:“你也帮忙想想办法吧?你看,我们现在哪是人过的日子
……”我清楚地看见,两行热泪滴落在他的胸前。
其实隔壁老叔是个身体强健的劳动好手,不幸的是他堂堂七尺男子汉,却奈何不了贫穷的折磨,不得不去哀求死去的亲人。
他绝对不会相信睡在坟里的朽骨可以拯救我的生命,可以治好我的病,只不过是对自己良心折磨的自我抚慰。
其三:人们烧纸钱是对死去的亲人的亲切怀念。
将心比心,每当我看见清明节人们在山上坟前烧纸钱的时候,我就心生一丝悲凉,很多人的心中,对曾经是血肉相连的死去的亲人是何等的深切怀念啊!上世纪90年代,我读高中时,我和几位同学夜读出去吃夜宵,发现学校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正在烧纸钱,她用棍子将燃烧着的纸钱画了一个圆圈,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你收起用,啊!……”这是市区,我注意到那个老太太不是城里人。
跟我一路的好几个人,随口而出:“迷信。
”可我却马上意识到这位老太太一定有难言之痛。
她到底为什么要在学校门口烧纸钱呢?以后我终于打听明白,原来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校曾是县衙,若不是她的亲人在这里丧生,她怎么会大老远来到这里烧纸钱?如果她有儿女或者儿女们对她孝顺,她怎么没有一个人同行?她眼里流泪,显然深切怀念着死去的亲人,说话无人听,生活受作践,即使她不相信有鬼神,也会烧这把纸钱,在纸钱的燃烧中回忆着亲人在世的情形,那也是一种哀思,一种慰藉。
关于为什么人们上山扫墓祭拜祖先一定要烧纸钱,我想得最多的,就是人们相信阴间也和现世间一样,有钱好办事,死去的人在阴间要过很多关卡,必须花很多钱。
当然,人们烧纸钱并非迷信,而是一种无法摆脱贫困或者生活困境的折磨或者祈求幸福安康而去祈求神灵帮助的一种心态。
同时,更多的原因是对死去的亲人的一种亲切的怀念,一切哀思,一种慰藉!
清明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一、青团子
在我国江南地区,清明节有吃青团子的习惯。
一般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细腻的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二、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
三、艾粄 【bǎn】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
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三、乌稔饭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四、薄饼
薄饼是广东潮州、福建福州地区传统的特色名点,也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 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
另外清明节的美食还有子推馍、芥菜饭、蒿子粑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