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典型风俗,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汉族的典型风俗目录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隆重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汉族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贴春联、辞旧岁、拜年、吃年夜饭、放鞭炮等。
。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在端午节期间,汉族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重要节日之一。在中秋节期间,汉族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
4. 婚礼:婚礼是汉族的传统风俗之一,汉族认为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因此在婚礼上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婚礼酒、婚礼车队、婚礼仪式等。
。
5. 葬礼:葬礼是汉族的传统风俗之一,汉族认为死亡是人生的必然过程,因此在葬礼上会进行各种祭奠活动,如告别仪式、烧香、扫墓等。"。
汉族穿着,风俗习惯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
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食俗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
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
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
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
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
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
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
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
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赛龙舟、食粽子、沐兰汤、挂艾草和菖蒲、拴五色丝线、画额、佩香囊、避五毒、饮菖蒲酒、饮雄黄酒等。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或者到结束里买粽子吃,除此之外,各个地区都会举办非常隆重盛大的龙舟竞赛,以供人们参加和参观。
夏日的蛇虫众多,人们还会在身上佩戴艾草,防虫避蚊。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如下: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 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食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沐兰汤
端午洗澡被称为兰汤沐浴。
又叫沐兰汤。
端午沐浴就是用艾叶、菖蒲、佩兰等草药煮成汤,全家大小在端午的时候(最好是中午)洗澡。
兰汤沐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其实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今天医家常用之中草药佩兰。
在端午之时,以佩兰和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汤洗澡可祛邪避瘟,防痱止痒,治疗和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挂艾草和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
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5、拴五色丝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画额
画额,汉族习俗,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云可驱避毒虫。
中国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开始,五毒蛇虫开始活跃。
为此,人们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
端午画额习俗以除瘟、驱邪、求吉祥而出现。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7、佩香囊
节日习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8、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
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
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9、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明朝的一首诗歌,出自《荆楚岁时记》。
《饮菖蒲酒》诗为:“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10、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汉族的特色风情

汉族的较古老的传说与周边少数民族有相同的起源
不算特色
汉族的各色节日较多
只是保留的较少
有兴趣你可以在百度百科的“汉族”里找
另外汉族人的民族服装“汉服”也很有特色
与蒙满诸族明显不同
与变化之前(明清之际)的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相比种类较多
注:汉服,汉族人的民族服装,实物定型于商代,终结于剃发易服大屠杀。
以y领,H领,和o领为主要特征,是周边小国传统服饰的参照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