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腊八都有什么风俗,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时间 2024-03-03 03:20 来源 网络

腊八都有什么风俗目录

腊月都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腊八节都应该做些什么.?

1. 吃腊八粥:腊八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由腊八节前一天开始煮的,一般加入红枣、莲子、花生、糯米等材料,象征着万事如意、团圆幸福。

2. 挂腊八节的钟:有些地方会在腊八节这一天挂上腊八钟,这是祈求平安、庇佑的习俗。

3. 祭祖:腊八节也是祭祖的日子,很多人会回家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

4. 扫房子:腊八节也是扫房子的日子,人们会彻底清洁自己的家,以驱逐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5. 祈福求安:有些地方还会举行庙会、祈福活动,祈求平安、健康、幸福。

总之,腊八节是一个祈求吉祥、团圆、幸福的节日,人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祈愿。"。

腊月都有哪些习俗?

“喝腊八粥”(腊月初八)、“送灶神、吃灶糖”(民间祭灶)、“弹尘扫房子”(“辞旧迎新”)、“接福”(贴窗花、接福气)、“磨刀霍霍向猪羊”(“肉”寓意“富裕”)、“吃饺子”(年味儿)、“贴窗花”(装饰)、“贴春联”(进入春节)、“备年货”(提前很久买好)、”照田蚕“("烧田蚕")等等都是腊月的习俗。

1、喝腊八粥

腊八节,顾名思义,是在每年腊月初八举行的节日。

传说这一天源于佛教,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

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祭祀祖先、祭祀五谷之神的节日。

腊月初八,喝一碗腊八粥,祝愿自己一年好运丰收。

2、送灶神、吃灶糖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送灶神,吃灶糖。

3、弹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家里的灰尘,有“掸尘扫房子”的习俗,因“尘”和“陈”谐音,所以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4、接福

农历的腊月十二这天,是百福日。

道经曰:十二月十二日太素三元君朝真,谓之百福日。

三素元君,乃是无英、黄老、白元三元君之外祖母,是白素、黄素、紫素三元君之母。

在道教中乃是大大有地位的人,其实道教中很多脱离神仙体系的大元老都是女性,隐约可以反映道教最初还是以女为尊的。

而在腊月十二这天,人们要在窗上贴上窗花,用来接受更多的福气。

5、磨刀霍霍向猪羊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的日子,在古代即使再穷的人家在这一天都要做一点儿红烧肉来吃,因为“肉”寓意“富裕”,表达了对来年红红火火、富裕吉祥的美好祝愿。

6、吃饺子

一到腊月北方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

大概也是因为饺子可以放许多菜,制作起来省事,而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更有年味儿一些吧。

7、贴窗花

过了腊月二十三,便离春节很近了,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忙起来。

窗花一般农村的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贴上,而在城市大多数都是去买窗花。

8、贴春联

有的地区是大年三十才贴春联,但是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

农村一般都会请村里写字比较好的人来书写春联,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用最普通的红纸黑毛笔,简朴但却并不缺少年味。

9、备年货

小年离大年不过就是剩个不到十天,人们早就提前买好年货了。

现在网购方便,而春节前物流基本不收获了,必然会提前很久买好。

但是很多东西比如菜、饮料等等还是要小年开始备货。

10、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禁忌:

1、祭祀之月

所谓“腊”,本意是干肉,引申为年终岁末用肉合祭众神的祭祀,农历十二月之所以被称作“腊月”,主要与祭祀有关。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所以说,腊月是“祭祀之月”。

传统习俗中腊月有多种祭祀,尤其在岁末,众神要降临人间。

因此,在过去人们不会在腊月里随便起誓,更不会在这个月里随便咒人、骂人,整个腊月都在严谨慎微中度过,以祈求来年的平安顺利。

2、不动土搬家

农历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而动土、迁居需要偏旺的日子,带动生旺之气,使得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所以,传统民是俗不建议在腊月动土、搬家的。

如果必须要乔迁新居的话,需要提前暖暖屋才好,暖屋的方法即多请些朋友来增旺人气。

以上内容参考:

腊八节有哪些风俗?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每到腊八节,我国各地风俗就有吃腊八粥、腊八醋、腊八蒜,吃冰、腊八豆腐、腊八面等风俗。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由来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

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关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

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

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

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腊八节都应该做些什么.?

1.吃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民间传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熬腊八粥喝,以防下巴被冻掉。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

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拜祖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习俗。

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腊八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后,一整年不会肚子疼。

4.制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将自制豆腐晒干,留着日后吃。

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

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其他食材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

5.吃腊八面

陕西善于制面。

腊八节这一天,陕西人吃腊八面。

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

6.腌制腊八蒜

在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过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之外,还有腌制腊八蒜的风俗。

蒜到了冬天容易发紫、长芽,腌制腊八蒜是“解救”老蒜的有效方式。

蒜辣和醋酸香溶在一起,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用,是北方冬天独有的美味。

7.吃腊八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腊八饭。

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