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年都有哪些风俗,温州什么是分岁酒?
温州小年都有哪些风俗目录
温州小年的风俗有:。
。
1. 贴春联:在小年的前一天或当天,家家户户都会粘贴春联,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祈福和期望。
。
2. 贴门神:在小年的前一天或当天,人们还会在门口贴上门神,以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吉祥。
。
3. 做年糕:小年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升”。
。
4. 吃汤圆:小年当天,人们还会吃汤圆,象征团圆和家庭幸福。
。
5. 贴窗花:在小年前,人们还会制作窗花,并在窗户上贴上,以增添节日气氛。
。
6. 打年糕:有些地方还会有打年糕的习俗,人们会用锤子敲打年糕,以求吉祥和平安。
。
7. 赛龙舟:在一些地方,小年还有赛龙舟的活动,象征着“扬威水上”。
。
8. 祭祀祖先:在小年前后,人们还会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温州有什么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
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
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
过年拉开序幕。
大年三十,除夕夜。
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了。
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
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正月初一,过大年。
首先是“开门炮”。
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
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
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
农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
农村一般摆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挂起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
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
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
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春节期间的习俗。
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
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
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温州什么是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时最讲究吉祥。
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
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
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温州小年是哪一天

温州小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温州传统的小年,也被温州人称为“二十四夜”。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从这天开始,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
农历腊月二十四,每户人家都要“拜镬灶佛”(灶王爷)。
老辈温州人对拜镬灶佛的祭品很有讲究,一般少不了“纸马”、“酒糟”和“糖果”这三样。
纸马,温州人俗称“九十”,是化给灶王爷上天作坐骑的费用,“酒糟”主要抹在灶王爷的灶门边,目的是想用酒把镬灶佛喝醉了,不会瞎报人间大事。
再用冻米糖、芝麻糖等各种糖果祭拜,意在把灶王爷的嘴粘牢,不要在玉帝面前乱讲坏话。
在这天里,温州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一定要吃芋头和荸荠。
荸荠温州话的意思是“盘财”,芋头的意思是“余”,所以吃了这二样,意在财源滚滚、年年有余。
温州市介绍
温州市,简称瓯,浙江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陆地面积1211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649平方公里。
截至2020年11月1日,温州市常住人口957.2903万人。
温州市地处浙江东南部,全境介于北纬27°03′至28°36′,东经119°37′至121°18′之间。
东濒东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与丽水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接壤,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州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以及中国鞋都。
以上内容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