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泉州送灯的风俗,泉州闹元宵有什么习俗

来源 未知 日期:2024-03-01 18:28:11

泉州送灯的风俗目录

泉州元宵节风俗

泉州闹元宵有什么习俗

泉州送灯的风俗是指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泉州市民会在家中或庙宇前摆放灯笼,或将灯笼放入河中,以祈求家庭平安、祖先保佑和风调雨顺。送灯的人们还会燃放烟火、点燃香烛,举行祭祀仪式,向神明祈求保佑。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并成为泉州市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泉州市还会举办大型的元宵节庆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泉州元宵节风俗

泉州元宵节的风俗源远流长,不仅在福建泉州地区流传甚广,甚至影响到漳州、厦门、台湾等地。

泉州的元宵习俗丰富多彩,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环节,古时候还有抢灯的传统。

由于泉州方言中“灯”与“丁”发音相同,“出灯”便与“出丁”联系起来,象征着人丁兴旺。

在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挂上花灯,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上街赏灯,孩子们则会成群结队地在街头巷尾嬉戏“游灯”,而新婚女子家庭则会向亲家赠送红、白莲花灯以及观音送子灯。

点灯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灯烧毁,这被称为“出灯”。

泉州元宵习俗还包括猜灯谜和“妆人”等文艺活动。

踩街活动古称“妆人”,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以及各种文艺表演,当遇到有人放鞭炮时,表演者会停下来表示感谢。

泉州元宵节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听香”通常由女性进行,她们手持点燃的香,倾听他人无意中说的话,以此预卜吉凶。

此外,泉州人在元宵节还会食用元宵丸、润饼菜等应节食品,象征着全家团聚。

泉州的元宵节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届时全城出动,人潮涌动,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甚至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也会组团前来参与灯会,共庆佳节。

泉州元宵节的风俗不仅体现了当地社会繁荣稳定的现状,也成为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闹元宵有什么习俗

泉州闹元宵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

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即“出丁”,寓意人丁兴旺。

泉州闹元宵,以灯为主,包括元宵灯会、文艺踩街,以及元宵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岁时习俗,

泉州闹元宵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民间点灯则首推南安丰州桃源。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实以威武军节度招讨使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隔年元宵节前,黄家送红、白莲花灯一对,预祝早生贵子,从此,开泉南上元娘家送灯先河。

后傅实移居南安丰州(今武荣傅氏大宗祠),建唐王宫(即桃源宫),元宵按照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往后相沿成俗。

泉州元宵花灯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

元宵前夕,家家户户在厅堂或门口挂花灯。

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街串巷嬉戏“游灯”。

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即“出灯” 。

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后来抢灯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灯会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

泉州元宵踩街故称“妆人”,明《闽书》载:“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

明万历《泉州府志》载:“上元内外,……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

清《温陵岁时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装人”。

相沿成俗,现在泉州元宵文艺踩街有阵头、花灯、彩车、妆人和各种文艺表演、南少林武术表演项目。

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

踩街队伍行进中如果遇到有人放鞭炮欢迎,就要停下表演,以示感谢。

元宵丸是泉州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在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泉州闹元宵是闽南风俗民情的集中展现,深深扎根民间,世代相传,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