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2018新年风俗内容,春节有哪些习俗?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4-03-01 17时

2018新年风俗内容目录

你所知道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有哪些习俗?

贵州各地有哪些过年风俗?

2018年的新年风俗与传统习俗有着相似之处,但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中国的新年又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赏花灯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有舞狮、舞龙、打麻将等民间活动。

日本:日本的新年被称为“元旦”,人们会在大晦日前打扫房屋,准备食品和年糕等传统食品。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去寺庙或神社祈求健康、幸福和好运。

韩国:韩国的新年又称为“春节”,人们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并在新年的第一天去拜访亲戚和朋友。此外,还有一些传统游戏和表演,如打踩子、跳板子、打太极鼓等。

印度:印度的新年称为“哈里”,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清洁、装饰房屋、祈求神明的仪式和庆祝宴会。此外,还有一些传统的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

美国:在美国,人们会在除夕夜和新年的第一天聚在一起庆祝。除夕夜会有倒计时和烟火表演,而新年的第一天则会有游行和音乐会等各种活动。

总的来说,新年是一个庆祝和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表达祝福和感激,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你所知道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来说一下我知道的春节习俗。

1、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燃放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2、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 “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现在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压岁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春节作为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无数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期盼的节日了。

除夕夜、大年初一,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品尝美食,诉说着一年的故事,这些传统习俗构成了春节喜庆热闹的氛围,无论你在哪里过年,这些习俗都不能忘记。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习俗。

1、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守岁待时。

2、吃饺子。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3、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4、贴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5、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

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7、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8、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9、吃年糕。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贵州各地有哪些过年风俗?

2018年农历戊戌年即将来临,各地又开始紧锣密鼓地筹“过新年”啦!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全国到处都充满了“年味”。

贵州自古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很多的传统也遗留至今,除了灌制香肠、腌制腊肉、打扫庭院以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民俗活动得以完整传承。

01余庆县:赶制麻糖迎新春

春节临近,贵州省余庆县群众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麻糖,供家人过年食用和招待客人。

麻糖是当地群众在腊月中为迎接新春制作的特色传统食品,主要以大米为原料,伴以麦芽,通过打米浆、煮米、发酵、滤渣、熬制、冷却、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香甜可口。

02西秀区:特色“血豆腐”迎新春

“血豆腐”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屯堡人的传统美食。

春节将至,农闲的屯堡人忙着手工赶制当地特色食品“血豆腐”,供家人或客人在过年食用。

屯堡人有过年“杀年猪”祭祖的习俗,为了不浪费猪血,且“猪血”又名“血旺”,为讨个吉利,也为增加节日的喜庆,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豆腐捻成细末和上猪血,加上食盐、花椒粉、肥肉丁,捏成如碗大,圆圆的一坨,用新鲜菜叶汆水后包裹,用柴火熏烤,七层干后即可加工食用,被誉为“屯堡吉祥三宝”之一。

03从江县:侗族“吃相思”迎新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在春节来临之际,与高增乡领庙村开展“吃相思”活动,同迎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

联谊使两寨侗族同胞进一步加深了感情,在送别时互赠礼物、抺花脸、唱侗歌,现场欢声笑语,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收眼底。

“吃相思”侗语叫“越嘿”,是侗族地区村寨之间加深友谊的一种规模较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包括有唱侗戏、鼓楼唱侗歌、踩歌堂、情歌对唱、抺花脸等环节,气氛十分热闹。

04思南县:看花灯戏享文化年味

铜仁思南县土家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

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

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的说法,土家花灯音乐,传统伴奏乐器不多,但曲牌丰富。

传统的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

锣鼓诙谐活泼,它使用的锣比一般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

所用的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

常用的锣鼓曲牌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长路眼”“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

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

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