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清明节风俗,东坑镇卖身节的起源?
东莞市清明节风俗目录
。
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东莞市的人们会前往祖坟祭扫,烧纸、上香、献花,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东莞市的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和生机。
。
3. 插柳枝:清明节也是柳树抽绿的时候,人们会在这一天插上柳枝,寓意着祈求健康、平安和幸福。
。
4. 食清明粥:清明节当天,人们会食用清明粥,这是一种用新鲜的青菜和草鱼熬制而成的清淡汤粥,寓意着清明节的清净和祭祖的庄重。
。
5. 民间活动:清明节期间,东莞市还会举办一些传统的民间活动,如舞狮、打擂茶、祭神、放风筝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朋友们家乡清明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在广东,在广东会听到大家把清明叫“行清”,还会看到很多家里门口都会插杨柳。
广东人历来重传统风俗,每逢清明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祭拜先人,而且广东地区清明习俗多样,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下面我给大家盘点一下,广东不同地区的清明风俗。
1、佛山:插柳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
这个习俗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
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
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
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所以清明节这一天很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
2、广州:行清、吃荠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习俗,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3、惠州:敛糕祭祖、吃艾饼
在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饼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
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
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饼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
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艾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
4、东莞:拜山、吃艾粄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
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
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5、潮汕: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
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
”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广东各地过清明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家乡有哪些习俗呢?
东坑镇卖身节的起源?

东坑“卖身节”相传于明末清初。
在东坑塘唇村有一卢姓的农耕大户,因清明前开耕,在农历二月初二张贴启事,雇求身体强壮、憨厚老实者,此举渐成当地的习俗。
其后每年的这天,欲受雇的青壮年头戴斗笠,身披布巾,坐在村前的围篱上表示“卖身”,等着财主雇请。
被雇用的时间俗定为一年,称之“卖身”。
东坑民风盛行“卖身”后,传说感动了天上仙人。
每逢二月初二,仙人下凡东坑乐行善举,为“卖身”的人祈福,使“卖身”的人来年都丰衣足食。
这个传说传开后,“卖身日”成了当地和四乡人的“遇仙日”。
这天,东坑镇的远近商贾云集,小河两岸人山人海。
远者,从水路乘船而至;近者,从周邻步行而来。
东坑人家家会泡一屋濑粉,让外来祈求遇仙的人从门前路过时吃上一碗,祈福遇仙神现。
来这里遇仙的人走时,都会买一件物品,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好运。
由此俗成的“卖身节”,至今有三百余年。
东莞“卖身节”的俗成,使东坑百年间在粤港澳等地遐迩闻名。
孕育东坑人的青鹤小河,曾是贯通粤港的运输大动脉,麻石街的卖糖墩曾成为莞港农副产品的中转码头。
随着近古的蚕桑种养、庶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这里人丁兴旺,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蟀寮成片,商铺林立,艺馆歌舞升平,粤剧红伶频临闹市,故有“小澳门”之称。
“卖身节”伴着东坑的繁荣也名传粤港澳等地。
广东清明节有什么风俗

广东清明节的风俗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而且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5、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