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苗族的龙舟节的风俗习惯,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来源 会员推荐 2024-02-21

苗族的龙舟节的风俗习惯目录

龙船节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 黔东南苗族的龙船节

龙船节苗族

  农历五月,汉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居住在贵州凯里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汉族的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龙船节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

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

  龙船节一般在清水江上举行,清水江穿过凯里又名龙头江,每年农历五月,居住于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这里欢度龙船节。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

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

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2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

大家检龙肉分吃。

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

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

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

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

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

待龙船节前,村民举行过隆重的祭祀龙船的仪式后,方抬下龙船,放入清水江练习和比赛。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

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

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

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

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

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

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

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吃:

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

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恋爱:

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

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

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

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节日 黔东南苗族的龙船节

  汉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时间不在农历五月初五却在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

龙船节苗语叫“咋瓮”(意即划龙船),又名“娄瓮”(意即吃龙肉)。

  龙,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苗族的龙船很别致,一般是一株大杉树或大梧桐挖成。

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船身长20米左右,船头翘起水面很高,安装上一个大龙头。

龙头雕刻精美,宛似牛角的龙角上,通常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

平时,龙船放在专放船体用的“龙船硼”内。

有的“龙船棚”还写满楹联,如:“龙船千古事,忠孝一生兴,典祀千年重,绵延百事传,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兴’等等。

横批则多为“民众团聚”、“万宝来朝”。

两个角尖之间拉一根细绳子,挂上小红旗。

角后有四根一米多长的野鸡毛立着,显得很威风凛凛。

船尾也翘出水面,插着芳草,名曰“凤尾”。

  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

至二十二、二十三两天,将母船于船系为一体并安上龙头。

二十四日隆重举行开划仪式,在河边或缓口有龙神之位的井边、沟边,置方桌一张,桌脚要绑上去掉树叶和树皮的树枝,绑雨伞一把,绑红布、纸钱和一把青草。

桌上供米一升,去毛白公鸡一只,以扫邪敬神。

过去过龙船节的头一天,要请巫师念经,现在这里巫术礼仪大多从简。

但巫术规矩不停,如龙船在划渡中不得半途停顿或休息,须一鼓作气划至终点。

待龙船调头后,掌舵者分给水手每人一束青草用以驱邪,合一齐投入江中。

  竞渡前,乡亲们要给各龙船赠送礼品——鸡、鸭、鹅、猪。

有的把礼品放在船上,有的挂在船头。

  时到中午,三声号炮一响,数十只披红挂彩的龙船在吆喝声中破浪前进。

锣鼓声、鞭炮声、呼啸助威声此起彼伏,把整个节日推向高潮。

胜利者最后可得一面锦旗。

  参加龙舟竞渡的苗民,每船水手多达三四十名,由头面人物当“龙船头”,这里指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听从鼓手指挥,按鼓声节奏挥桨竞渡。

又由一小男孩扮女装头戴苗家女银饰敲锣。

由最懂水性的掌舵当艄公,由气力好的壮汉站在船头撑篙。

还有专人负责在开赛时、离寨时、归寨时在船上放土炮。

更有能书会算的“文化人”在船上专记下三亲六戚所送礼品。

在节日期间,水手每天三餐享用的酒肉,皆由村民及沿江各村寨的亲友所赠。

龙船节结束后,还需享受一鹅或一鸭。

水手的挑选很严格,若家中有妇女生小孩的均不得当水手。

  各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赛马、斗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对歌、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动,一直进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关于苗家龙船节的由来,在黔东南流传着两个民间传说。

  有一传说,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

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数段抛入江中。

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象征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

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

  另有一传说,说有父子二人在江中打鱼,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

大家检龙肉分吃。

但吃了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

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

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子赛龙船。

  苗族龙船节

  龙船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