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蒙古族的饮食风俗节日,急 !!!!!!!蒙古族风情知多少 民居 饮食 服饰 节庆活动 简单点儿 这是作业!!!!

参考 用户推荐 日期 2024-02-21 04:24

蒙古族的饮食风俗节日目录

蒙古族的日常食俗是什么

急 !!!!!!!蒙古族风情知多少 民居 饮食 服饰 节庆活动 简单点儿 这是作业!!!!

蒙古族的服饰.民俗.节日风俗.饮食.民居.艺术品

蒙古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因此其饮食以肉食为主,牛羊肉、马肉、羊肉和奶制品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此外,蒙古族还喜欢食用米饭和面食。

蒙古族的饮食风俗有以下特点:。

1. 烤肉是蒙古族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他们通常用火炭和石头烤肉,或者用烤肉架和木炭烤肉。

2. 蒙古族人喜欢喝茶和奶茶。奶茶是他们最常喝的饮料之一,它是用牛奶和茶叶煮制而成的。

3. 冰淇淋也是蒙古族喜欢的食品之一。他们通常用马奶和蜂蜜制作冰淇淋,这种冰淇淋味道甜美,口感细腻。

4. 蒙古族喜欢在饭前喝酥油茶。酥油茶是将奶油与茶叶混合而成的一种饮料,味道香浓,营养丰富。

5. 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蒙古族人会煮一种叫做“包子”的面食。这种面食通常用牛肉和羊肉做馅,味道鲜美。

蒙古族的节日有:。

1. 春节:蒙古族人会在春节期间烤肉、赛马、唱歌跳舞等庆祝活动。

2. 纳米尔节:蒙古族人在纳米尔节期间会举行赛马、摔跤、弓箭比赛等传统活动。

3. 婚礼:蒙古族人的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期间举行烤肉、唱歌跳舞等庆祝活动。"。

蒙古族的日常食俗是什么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的礼节很隆重。

首先诸位客人,按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

这时,主人用四方形木制大盘端来一只煮熟的全羊,摆放在众客当中的红漆方桌上面。

全羊四条腿盘着,卧在木头盘子里,其头放在肉上朝着客人。

此后,主人举起银碗,向各位客人敬献洁白的鲜奶,表示以草原上最圣洁、吉祥的食品,蒙古族最高的礼节欢迎客人。

客人们依次接过鲜奶,用右手无名指少许蘸一点奶子,庄重地向天弹一次,向地弹一次,最后自己尝一点,以示对天、地、神灵及主人的尊崇。

紧接着主人以明朗清晰的声调吟唱传统的敬献全羊祝词,祝词完毕后,主宾将木盘调转,使羊头面向主人。

主人从身上抽出精致的蒙古刀,在全羊四周割少许放入小杯中,向天泼洒,意为将圣洁的食品先敬上苍和大地。

然后把全羊肉极熟练地卸成不大不小的五十多块,摆放好再将羊头放上去,调转木盘,把刀柄递到客人手里,恭恭敬敬地站立,两手举起掌心向上,说:"诸位用膳"后,便倒着退出门外,主宾将羊头取下去,把全羊荐骨部两侧各切下三条肉,左右交换放下,然后请大家用餐。

丰盛的全羊肉,浓郁的气氛,使客人置身于蒙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中。

蒙古八珍

辽阔的蒙古草原,为发展狩猎、畜牧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环境。

然而这种牧猎生活,又形成了蒙古族独具特色的食品。

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了“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

八珍肴龙风,

此出龙凤外,

荔枝配江姚,

徒夸有风味。

诗人所称“八珍”,即:“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天鹅炙”、“元玉浆”、“紫玉浆”。

急 !!!!!!!蒙古族风情知多少 民居 饮食 服饰 节庆活动 简单点儿 这是作业!!!!

民居,图瓦蒙古人民居是木房,东部科尔和察哈尔是砖瓦结构平房,额尔古纳貌似也是木房,乌珠穆沁个别蒙古人是站房,城镇蒙古人是楼房

蒙古族的服饰.民俗.节日风俗.饮食.民居.艺术品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

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

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

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

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

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

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

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

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

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

“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

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

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

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

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

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

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