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除夕夜的风俗,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客家除夕夜的风俗目录
梅州梅县的客家人过春节有什么习惯和风俗??????????????急需啊
客家除夕夜的风俗有以下几种:。
。
1. 吃年夜饭:客家人在除夕夜会准备大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年夜饭,象征着家庭团圆和丰收。
。
2. 守岁:在除夕夜,客家人会熬夜守岁,一直到子时才睡觉。据说这可以辟邪,保平安,也可以让家庭幸福安康。
。
3. 放鞭炮:在除夕夜,客家人会放鞭炮,以驱逐邪气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
4. 岁末祭祖:客家人会在除夕夜祭祖,向祖先祈福和感恩。
。
5. 发红包:在除夕夜,家长会给孩子发红包,象征着给孩子祝福和送财。
。
6. 贴春联:客家人会在除夕夜贴春联,寓意着欢迎新年的到来和祈求好运。
。
7. 祈福行祭:客家人会在除夕夜举行祈福行祭活动,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和庇护。"。
梅州梅县的客家人过春节有什么习惯和风俗??????????????急需啊

有啊,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
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
供奉祖先神祇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
“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菜肴视各家经济情况而不同,一般都会有鱼肉鸡鸭等。
吃年夜饭,一般都有一道用地瓜粉加猪肉做成的菜肴,称之为“肉丸”,象征团圆之意。
其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猪肉、萝卜、肉丸和菇类。
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
然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
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 “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
新年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先人们称之为“三朝”。
之后,装上一盘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食禄”。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
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
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
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
这一天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一家大小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
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个圩日,俗叫“开圩”。
这一天,人们忙着赶场,各种玩具、小吃特别多,还有舞狮的、舞龙灯的,格外热闹。
这天,客家人还有“火烧门前纸”的习俗,意思是“新年到此为止”,接着要转入正常的生活、生产了,不过,富有的人家,会一直玩到元宵节。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户户便用炸果、炸豆腐、腊味等凑成七种佐料煮稀饭,俗称“七宝羹”,客家人认为吃了“七宝羹”,一年无病无灾。
直至正月十五过了元宵,传统的过年才算结束。
望采纳!
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也不能倒垃圾。
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
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财运。
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
”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
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打扫完毕后,将垃圾装入麻袋,并点上三、五支香插在垃圾袋上,然后点燃一卷炮竹,将垃圾与刚才扫地用的扫把一起丢到远离家口的地方,丢得越远越好,这一个过程叫”送穷鬼“。
客家人怎么过春节

“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
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
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