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有些什么风俗,夏至的传说 夏至有什么传说
夏至有些什么风俗目录
。
1. 吃饺子:在南方地区,夏至时节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的形状和太阳一样,有“夏至饺子”之称。
。
2. 洗澡:夏至时期的气温较高,人们会在这个时候进行大扫除和洗浴,以迎接炎炎夏日。
。
3. 江河祭祀:云南、贵州等地区有在夏至时期举行祭祀江河的传统,祈求江河水流顺畅,人民安居乐业。
。
4. 水上活动:夏至时期的气温较高,人们会到水里游泳、打水仗等进行水上活动,以消暑降温。
。
5. 粽子节:在中国南方,夏至节也被称为“粽子节”,人们会包粽子、吃粽子来庆祝。
。
6. 燃草谷火:在山西、陕西等地区,夏至时期有燃草谷火的传统,人们会点燃草堆,跳火圈、踩火等。
。
7. 草药祈福:在台湾等地区,人们会采集各种草药,用来祈求健康、平安。
。
总之,夏至节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
夏至的风俗是什么

夏至习俗
【山东习俗】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
”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岭南习俗】
狗肉本来是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后来有一个赵姓的皇帝属狗,才禁止吃狗肉,因为吃狗肉就是吃皇帝。
清朝时期满洲人做皇帝,而满洲人不吃狗肉,想禁而没法禁。
只是中国人后来吃狗肉的人慢慢地少了下来,因而吃狗肉从由中国人的肉类主食变成了肉类副食。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人以借名想吃的“专利”。
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
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夏至食狗肉的风俗,民间有“夏至狗,没路走”的俗语,意思是夏至这天,许多狗被杀掉,没路可逃。
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大补元气,属性燥热,仅适宜秋冬季节食用,夏天吃狗肉会上火,外热加上内热,对身体不利。
但夏至这天例外,夏至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会热气,不会对身体引起不适,反而会对身体有益。
大概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吧。
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夏至吃狗肉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
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
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
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现在,岭南地区的居民在夏天并无吃狗肉的习惯,反而是在冬天食用狗肉进补。
俗话说“卖棉被,吃狗肉。
因为狗肉中医学上讲是燥热的【(狗肉)性热,味咸、甘、酸;温补脾胃、补肾助阳、轻身益气、祛寒壮阳。
——《本草纲目》】,所以传统生活习惯上继有岭南医学特色的广东居民在夏天吃狗肉是怎么也说不通的,更无热衷,乃属常识问题。
现今广东地区,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鲫鱼黑豆汤、药理排骨汤,葱花豆腐汤,冬瓜扁豆瘦肉汤等,煮红、绿豆沙、小米粥、西米粥、白果粥、凉粉、莲子羹、豆腐花、番薯汤等,饮银耳木瓜糖水、凉豆浆、甘蔗水、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夏至的传说 夏至有什么传说

关于夏至传说如下:
《礼记》曰:“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 意思是说,夏至日到了,自然界中的蝉儿开始鸣叫了,半夏木槿也纷纷开花。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时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一候鹿角解,《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盛极而衰,鹿角在夏至脱落,是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结果。
又曰:“鹿角不解,兵革不息”。
意思是鹿角不脱落,打仗就不会停止。
二候蝉始鸣,让人感到夏天到来的,不单单是热度和阳光。
一声悦耳的蝉鸣同样宣告了夏天正式的到来。
夏蝉又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药草,因为在夏日之半生长而得此名。
半夏是一种白色的喜阴药草,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
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
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夏至是哪天?有什么习俗?

夏至(summer solstice),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夏至是农历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称为“夏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面条、食粽子、吃馄饨等众多习俗,并有“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