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陕北风俗女子,陕北民俗有哪些?

参考 其他 发布 2024-02-20

陕北风俗女子目录

陕北风俗民情

陕北民俗有哪些?

新娘为什么要穿嫁衣

陕北地区的风俗女子多数是以传统的汉族妇女为主,但也有一些地区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陕北地区的女子多数以勤劳朴实、敦厚善良、坚韧不屈的性格著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誉。她们通常身穿传统的汉服或民族服饰,头戴发饰,手持纺织器具等,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同时,她们也注重家庭生活,尽职尽责地照顾家庭,是陕北地区的重要家庭成员。"

陕北风俗民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陕北枣乡,有许多与枣相关的风俗。

<左传>"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说明很早以前,红枣就是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1、猪头祭枣树

  民间风俗。

除夕时,陕北枣乡不祭天地,不祭人神,祭的是枣树。

祭时把猪头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大树干上砍一刀,女孩子便在刀口浇上一匙猪头汤。

边确边浇边回答:“今年枣树好不好?”“好!”“结不结?”“结!”“结好多?”“结的数不清。

”要是孩子发笑,跟在一旁父母就会惊吓变色,双双对树跪下,连连叩三个响头,严肃地向枣树陪罪,这样就不误枣子收成。

  2、吃枣的 各种 方法:早晨起来摘鲜枣吃,名为“露水枣”,又凉又脆。

摘下鲜枣拌烧酒,放在缩口坛子里,用荷叶密封,春节开坛取枣待客,叫做“醉枣”。

折下带果枣枝,挂在屋檐下晾干的“檐枣”。

搁在炕席底下压扁烙干的是“炕枣”。

剥核糖浸的是“蜜枣”。

风味各不相同。

  过年用枣做面食,年糕、丝糕、花狸虎、豆包,总称“四大年吃”。

五月端午用玉谷、粘米加枣做“粘饭”,做“刀切糕”,做粽子。

此外还有枣窝头、枣饼子。

  用小枣酿制的老烧酒,俗名“枣木杠子”,后劲大,酒性烈,最具枣乡人的精神。

  近几年,每年枣熟季节都举行“红枣节”,中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领略枣乡风情。

  3、在陕北,还有一种别致有趣的求子习俗。

女子婚后不孕,家里人就在八月十五这天到别人家“偷”枣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孙的人家“偷”灯、“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责怪,佯装没见,而且内心祈祷着他们如愿以偿,枣(谐“早”)得贵子。

陕北以产枣驰名远近,每到秋季,山山岭岭,沟沟壑壑的枣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枣子,这里的枣子个大、肉厚、核小、色浓、味甜。

民间把祈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产上,赋予枣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蕴,祈求早得贵子。

陕北民俗有哪些?

陕北民俗文化以六怪著称

  陕北一大怪,羊肚子手巾当帽戴

  陕北四季分明,夏日醋热难当,干活时围一块毛巾,既可消暑,又可吸汗。

冬季天寒地冻,羊肚子手巾将头一包,胜过戴顶大棉帽。

春秋时节黄沙漫天,羊肚子手巾便成了最好的防尘头巾。

陕北早晚温差较大,陕北人认为头是人体最怕凉的地方,头不凉,体无恙。

因此,陕北人形成扎羊肚子手巾的习惯。

  陕北二大怪,洋芋当饭不当菜

  陕北土地贫瘠,适宜洋芋生长。

从古至今,洋芋就成了陕北人的主食。

陕北人有心,将个洋芋蛋子做出了数不尽的花样;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丸子、洋芋凉粉等等。

陕北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洋芋、顿顿有洋芋,一次没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粉条,仍没有离开洋芋系列产品,好个洋芋,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

  陕北三大怪,挖个洞洞当家宅

  人文初祖耕耘在陕北,他们将凝聚着人祖崇拜的窑洞建筑首先传给了陕北人。

陕北历史上又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陕北窑洞,因其挖掘简便、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成为陕北人民的主要民居建筑。

  陕北四大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毛驴是陕北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和耕作伙伴,陕北人昵称它为“生灵”。

毛驴不仅有可爱的外表,而且生性也确实灵动,它能感觉到主人的喜怒哀乐,主人斜跨毛驴背上,铃声叮当,蹄声嗒嗒,得意之时放声高歌,毛驴也仿佛通了人性奋蹄飞奔。

这生灵还能感觉来主人的用意,你若赶着它走,他懒懒散散,你若骑上它,它可能消极怠工,只有斜跨着它,毛驴便觉得主人只是临时坐在它的背上,随时可能下来,只要自己奋力奔跑,主人便会下马。

于是便有了陕北一怪,斜跨毛驴走得快。

  陕北五大怪,唱着酸曲谈恋爱

  酸曲者,民歌也。

陕北人生性浪漫,情感多以民歌表达,男女相爱,更是离不开民歌传情达意。

不认识的女人可以唱“你若是我的妹妹,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妹,走你的那个路”;赤裸裸的表白爱慕可以唱“咱们俩个拉手手,亲口口,背洼洼上一哒里走”;思念恋人可以唱“想你来!想你来!眼睛仁仁想你来!看见别人当你来……”“一颗豆豆两颗米,抱在怀里还想你”。

唱着民歌谈恋爱,这在陕北是最风光的事。

  陕北六大怪,羊肉按件不零卖

  陕北人胸膛里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这样的饮食习惯,反映到交易上的一大怪相,就是陕北人买羊肉从来就是论件,一只羊按四条腿分成四件,这是卖羊肉的最小单位,绝对不会再分割。

你要是在陕北想买二斤羊排,不仅买不到,还会被人耻笑的,你道怪也不怪。

新娘为什么要穿嫁衣

简介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这件嫁衣也因此寄托了女孩子少女时代全部的梦想。

古时,民间旧俗新娘的传统嫁衣是:头戴凤冠,脸遮红方巾,上身内穿红娟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喜气洋洋。

古时的嫁衣一定要量身定做,手工缝制,才能显现它的珍贵和唯一。

各地习俗 在浙江富阳一带,当花轿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时,新娘才开始化妆换衣,换好小衫裤后,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红棉袄和红棉裤。

有趣的是头上戴好凤冠,准备穿大红裙时,要拿12个鸡蛋从裤腰里放下去,从裤脚下滚出来,俗传这样可使新娘婚后不论哪个月生孩子都如母鸡下蛋一般,快当,顺利。

福建泉州旧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礼”。

花轿到来时,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厅中梳妆,俗谓“对轿梳妆”。

由一被称为“宾”的有福的妇人为她加冠笄,然后由送嫁娘为新娘服背子,“宾”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红布做成,裙内有袋子,袋里放入皂荚,铁采尾,泥孩子,猪肉片等18样东西。

广西苍梧一带新娘出嫁须穿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

浙江嵊县山区,新娘须穿素服上轿,到了男家才换吉服举行婚礼。

江苏靖江一带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朴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称“掸草衣、掸草裙”直到现在穿得再时髦,再讲究的姑娘,到结婚时也非得设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来穿上。

陕北一带旧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

准备上轿的新娘,穿上了红衣,绿裤,花鞋,头上戴了鲜花,干娇百媚,可是俗规要用锅黑把新娘漂亮的脸蛋涂得黑漆漆的,与花枝招展的服装形成了大反差。

迷信传说,假若不这样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种类 在所有的嫁衣中,以鱼皮为材料,黄黑相间的赫哲族嫁衣最为贵重。

这种嫁衣是用手工粗麻线缝制的嫁衣,材料原始简单,可服饰的衣袖、腰间等细微处居然镂空镶嵌着许多精美细腻的花纹,整套嫁衣别有一种粗犷原始的美感。

神秘纳西族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备受世人关注。

该民族男女一辈子不结婚,13岁会举行成人仪式。

其嫁衣由一种高高镶嵌着“星星”图案的帽子,以及背部绣着“月亮”图案的上衣组成。

穿上“披星戴月”的嫁衣,则意味着可以成人“走婚”了。

土族传统嫁衣分外鲜艳醒目,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而成,远看如同美丽的彩虹。

而瑶族妇女精通刺绣,她们的嫁衣上的图案精美细腻,别具韵味。

现状 现在,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大多兜纱,长长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两个小孩在后面拖着,这是受欧美国家婚俗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