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春节的风俗放烟花,过年为什么放烟花呢?

参考 网络 发布:2024-02-20

春节的风俗放烟花目录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放烟花?放烟花有什么来历?

过年为什么放烟花呢?

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春节放烟花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之一,也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在中国,放烟花被视为一种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驱逐邪恶的方式。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放烟花,燃放烟花的场面非常壮观,人们会欢声笑语,庆祝新年的到来。然而,由于烟花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放烟花?放烟花有什么来历?

1.放烟花来历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的文化精华。

2.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放烟花

放烟花是因为,相传: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作“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噼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作过年。

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炮仗,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而现代全中国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动里施放烟花的活动则为跨年(除夕夜)活动。

3.过年放鞭炮应做好护眼措施

鞭炮声声辞旧岁,放鞭炮应该是春节期间最受小朋友欢迎的活动,但是每年的春节因为放鞭炮而导致眼部、手部炸伤的新闻都不会少见。

因此,小编在此提醒各位读者,在给自己的小孩放鞭炮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护眼的措施。

过年为什么放烟花呢?

阴历元旦,俗称“大年初一”。

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

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

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

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近些年来,鞭炮、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初一早晨吃完饺子后,小辈要给长辈拜年,行作揖磕头礼。

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在路上相遇,一般都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

乡邻如有不和睦者,也借此机会消除隔阂。

正月初五称为“破五”,人们都在“破五”前后互相宴请,表示亲密无间,友好相处,以此来增进友谊。

春节放鞭炮有什么讲究?

过年放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在放鞭炮的时候,爆竹燃放时一般要放偶数,因为偶数表示着吉利,比如说88、888响听取意“发财”,100、1000响取意“十全十美”。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开门爆竹”,或“开门炮”。

正月初二放的炮叫接财神,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开市爆竹”,又叫“烧利市”。

过年燃放爆竹,古人特别讲究“一响到底”,中间不能熄火或哑声,否则不是好兆头,新的一年里会遇“厄运”。

因为这个讲究,古人对爆竹的质量很看重,不燃放“断头爆竹”。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

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

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

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