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北京过端午节的风俗,北京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时间 2024-02-20 18:35 参考 共享网站

北京过端午节的风俗目录

不同地方的端午节习俗都是什么样的?

北京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因为这一天是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逝世。屈原为了救国,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包成三角形,再包上竹叶,蒸煮食用,这就是现在的粽子。

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民间祭祀活动。人们在这一天会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的事迹。

3.挂艾叶:艾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端午节也不例外。人们在这一天会将艾叶挂在门前、房间里或是身上,据说可以驱邪避灾,保平安。

4.涂雄黄:涂雄黄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门上、窗户上或是家中的墙壁上涂上雄黄,以祈求平安幸福。

5.穿香囊: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饰品,人们会在这一天穿着香囊,香囊里装着各种草药,可以驱蚊、清香、驱邪等作用。"。

不同地方的端午节习俗都是什么样的?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活动。

但因为自然风土与人文环境的差异,端午节在南北方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北京——忌打井水,吃樱桃桑葚,游天坛

北京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北京端午节还有游天坛的习俗。

天津——佩长命缕,叶水洗脸、洗眼

天津人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在天津静海一带,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河北省——插艾草,逛码头,吃炸糕

秦皇岛地区除了门口插艾草外,还有“逛码头”活动,望海祈福。

冀东一带还流行在端午前腌鸡蛋,到端午节当天拿出来与家人分享。

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

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

白洋淀地区端午节有吃炸糕、洗艾叶澡的习俗。

河北中部的风俗和京津很相似,河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的风俗很近。

内蒙古——打大围,吃凉糕

在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打大围,其规模之大,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地区称它为“猎节”。

打大围,一般一年要举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为约定,但端午节打大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活动。

在内蒙中西部、山西、陕西一带,有端午节吃凉糕的习俗。

山西省——戴香包,讨吃子,逛城墙

山西民间还有“端午到、戴香包”的习俗。

母亲在节前将各种碎步做成禽兽、吉祥物、花鸟等形状,内包裹雄黄、苍术或香料,制成箱包,佩戴在孩子身上,寓意驱邪祛病。

晋北地区则用碎步、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

此外,晋南地区还流行,妇女用凤仙花染指甲。

将凤仙花花瓣捣碎,辅之以明矾,取少量,覆在指甲上,以桑叶包裹,用五色丝线缠绕。

等到一晚上之后,指甲颜色又红又艳,不会掉色。

晋北还有在端午节当天逛城墙的风俗习惯。

寿阳、交城等地,还有举办大型庙会的习俗。

陕西省——绣制五毒肚兜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

五毒具体是指哪五毒,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

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

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

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

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甘肃省——做油饼卷糕,游百病,烧高山

甘肃很多地方地区,尤其在武威、金昌等地,端午节都会做油饼卷糕。

庆阳镇原县端午节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俗,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在民勤、民乐、秦安、庄浪等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敦煌、瓜洲、嘉峪关、酒泉、临夏地区盛行野外游玩,穿新衣称“游百病”。

这一日,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门游走,“游百病”即出门游走,游乐不生病之意。

烧高山是一个民间习俗,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有驱邪的作用。

在武山,端午节就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旋鼓。

辽宁省——艾蒿水洗脸,射箭

在太阳出来之前用艾蒿水洗脸,可以“耳聪目明”,现在在菜市场上,每逢端午,还是能看到有艾蒿出售的。

人们在日出之前爬山,沈阳地区山比较少,市区的人们通常就用逛公园代替了。

爬山的人通常会采摘杨树枝和松树枝,回来插在自家门上,寓意“逢凶化吉、保平安”。

辽宁沈阳的兴隆台锡伯族镇在端午节流行射箭活动。

吉林省——做打糕和粘米饭,插菖蒲,摔跤比赛

延边地区朝鲜族过端午节,家家做打糕和粘米饭,或做艾糕、蒸饼。

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如敦化)做葱饼、小豆包。

城镇朝鲜族多吃打糕和饺子。

居住农村的朝鲜族在这天杀猪宰鸡,隆重纪念。

各家门前插上艾蒿,挂上红绸布条。

妇女们头插菖蒲,身着彩色民族长裙荡秋千、跳跳板,男人常进行摔跤比赛。

黑龙江——艾叶洗脸,带“五彩线”

清早去郊外踏青,采回来艾叶洗脸,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

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

脖子上戴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中国的端午节是每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日,各地习俗不尽相同。

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区都不相同,丰富多彩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不禁热血沸腾。

让我们一起踏上中国文化之旅,见证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游天坛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

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

”另外,老北京在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端午节期间,老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祭神祭祖

  端午节由来跟很多文化名人有关,这些文化名人大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是忠孝之人,二就是跟水有关系:屈原投江,伍子胥死后被扔入水中,曹娥是投江救父。

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

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

老北京人过端午节时大多在院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

民间有用它来驱赶邪佞。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

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菖蒲身上这层驱赶邪佞避害的文化含义,也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

   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一种看法认为,最初的斗草游戏,很可能跟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的中医草药学有着密切关系:古代人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而斗草就是古人端午采草药歇息时,相互玩耍逗乐的一种休闲游戏。

  斗百草的玩法之一是比较草的韧性。

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有韧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

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斗百草另外一种玩法,则是比赛谁采摘的花草的花色品种多和新奇。

   喝雄黄酒

  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