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有哪些风俗,正月初二风俗习惯有哪些
1. 祭财神:正月初二祭财神,各家把昨日剩下的菜,用在自己门前,点燃香火,放鞭炮。以示财神登门了。
2.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路途遥远,务必另日补礼。
3. 吃开年饭:正月初二吃的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不可一次全吃完,要吃一半留一半;用米粉蒸盆糊的“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中间摆水粉蒸制的“猪头”,寓意“发财、有头头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吃“生菜”,寓意“生财”,“长命富贵”;吃“粉丝”,寓意“长寿百年”;吃“菠菜”,寓意“勤快发财”;吃“芹菜”,寓意“勤快赚钱”;吃“韭菜”,寓意“长长久久”。
正月初二风俗习惯有哪些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要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全家福。
风俗习惯:
1. 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2. 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包一大包礼品,必须带上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一天女婿还要拜见岳父岳母。女方回到娘家还要专门做上几道拿手好菜,让父母品尝,以示孝敬。这时家家砧板响、户户馍馍香,家家户户都忙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发面、添水、争火候,有些传统家庭还要宰菜、接不够吃的亲属。 当然,这顿饭不是白吃的,女婿还要给岳父母“拜年”,会奉上“孝敬”老人的“见面礼”。
3. 食饼筒
台州的大部分人家都要吃一种叫做“食饼筒”的食物。先和面做面皮,然后炒各种各样的菜,将炒好的菜裹在面皮里面吃。还会包进一些梅干菜或者香肠、鱼肉、咸鸭蛋什么的增加口感。这个菜是越咸越好,因为越咸越不容易坏掉。吃的时候为了不弄破面皮,还要把有馅的一面朝里边一点的方向吃。初二的面饼筒是一定要吃尾巴朝内的方向送年火食的遗风。因为饼与“病”是台州方言的谐音,“饼”代表“病”,“饼”入筒即“病”入“筒”,犯忌讳。饼入筒时,要留一头在外边,这样才不会把“病”关在里边。
4. 食猪头
猪头是古代祭祀时特别重要的祭品。从宗教和民俗的角度说,猪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从实际生活角度说,猪头就成了贫民百姓的专利品了。从初一开始到初二下半夜为止,是送年的日子。在送年的这几天里,家家都要煮猪头吃。煮猪头的方法很多种:一种是干煮:把猪头和佐料一起放在锅里加水煮,煮熟后敲碎了吃;一种是腌煮:把猪头先腌后煮;一种是炸煮:把猪头裹上糊炸熟后再煮。不论哪种煮法都要在除夕夜之前煮熟,待大年初一才能享用。在过去贫苦人家吃不起肉,所以只能吃猪头。于是初二一早吃猪头肉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民间风俗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规矩了,有的甚至用鱼代替猪头用来祭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