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少数民族侗族结婚风俗,侗族结婚风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浪漫盛宴

发布2023-12-02 15:18:52 参考 未知

    侗族结婚风俗如下:

    1. 拦路:侗家人习惯在村寨的岔路口,挂上红布或拴着树枝,表示禁止通行,客人需绕道而过。新郎新娘进寨时,寨中青年男女则早已潜伏在路旁的楼门头、牛棚边、屋檐下,待新娘临近便一哄而出,冷不丁地将她拦住,用红墨水或锅烟灰将新娘脸上涂得黑黑的,使她变成“黑姑娘”。然后让她在众人面前亮相,以示“驱邪”、“吉祥”。这时,新郎便出面向拦路人“求情”,请他们让新娘“通行”。拦路人也会对新娘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让其“痛快”答应新郎的请求。拦路是侗族人的一种婚俗,意在渲染喜庆气氛,让新娘在进寨时受到一次“洗礼”,驱除身上的一些邪气。

    2. 踩堂:新娘被迎进寨后,首先要到新郎家堂屋进行踩堂仪式。这时,新郎家的父母要回避,由寨中有威望的老人主持仪式。在一片欢笑声中,新娘踩着铺在地上的三块红布,从大门口一直走到堂屋的红毯上。在堂屋门口,放着一个大筛子,筛子里面装着红包、槟榔等物。新娘踩过筛子上的红布后,便从红包里抓出一把糖果分给围观的小朋友。踩堂完毕后,新郎家的父母才出来与新娘相见。

    3. 婚宴:侗族的婚宴多在晚上进行,地点多选择在新郎家的庭院里。这时庭院里要备好长方形的餐桌,并把家中所有能盛水的器具都用来装酒。侗家人把这种酒称为“拦路酒”,意为喝完这酒后,新娘新郎的路便好走了。婚宴上最有趣的是“抬格子”,即新郎家的女亲戚把用碗装的酸汤和用芭蕉叶包着的一团饭放在新娘面前,要新娘先吃酸汤再吃饭团。这个风俗据说是防止新娘日后忘了娘家。酸汤因其味酸而得名,侗家人常用来款待客人。

    4. 唱赞歌:在婚宴过程中,要由寨中有才华的人唱赞歌来助兴。赞歌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但每首赞歌都有不同的内容。在婚宴上唱赞歌时,先由男方家的人唱一首赞歌,接着女方家的人再唱一首赞歌。如果女方家的人唱得不好或唱不过男方家的人,新郎家的人就要用酒来为难女方家的人。这时女方家的人便嬉皮笑脸地用酒来灌新郎家的人,直到灌醉为止。

    5. 抹花脸:第二天早晨吃早餐时,新郎新娘要向老人敬双杯酒。这时老人就会用筷子把新娘脸上抹得黑黑的。据说是为了辟邪和祝福新娘永远美丽。接着大家共进早餐。早餐过后,新郎家的亲朋好友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新娘并送她回娘家。红包一般为10元至20元不等,多少视送礼人的经济状况而定。

    6. 回门:第三天由新郎陪着新娘回娘家。这时新郎要穿着长袍马褂,胸前戴一朵大红绸花;新娘则穿着结婚当天的新衣裳,手里提着装有在婆家所穿过衣裳的竹篮子以便让娘家人看她在婆家是否受委屈。侗家人把这一习俗称为“回门”。在娘家吃过晚饭后,“回门”的人要返回夫家。这时娘家人要在村口放鞭炮欢送他们。

    以上就是侗族的结婚风俗了。

侗族结婚风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浪漫盛宴

    在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民族。他们的结婚风俗,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民族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别具一格的结婚风俗。

一、恋爱习俗

    在侗族,恋爱是自由而神圣的。在乡村的田野间,青年男女常常通过行歌坐夜的传统活动相识、相恋。在夜幕降临之际,他们会在篝火旁吟唱情歌,用歌声传递爱意。这种浪漫而质朴的恋爱方式,使得侗族的年轻人在相互尊重、真诚相待的基础上开启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之旅。

二、婚礼习俗

    侗族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其中以玩喜最为引人注目。玩喜是指在婚礼上,新郎与新娘要共同完成一系列有趣的任务,如拜堂、敬酒、对歌等。在这个过程中,亲朋好友会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对新人的幸福时刻。侗族婚礼还讲究歌言传情,即通过歌声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传递着侗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福。

三、婚后习俗

    在侗族,婚后生活是和谐而美好的。新婚夫妇会共同承担家务,相互扶持,共度生活的喜怒哀乐。在这个民族中,夫妻间的尊重和理解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基石。侗族还注重家庭教育和孝道,尊敬长辈,关爱晚辈,使得整个家庭充满着温馨和关爱。

四、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侗族的结婚风俗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侗族结婚风俗逐渐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同时,一些传统的结婚习俗也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方式所取代。侗族结婚风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仍将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