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端午节别称风俗有哪些,端午节别称风俗大揭秘龙舟竞渡,艾草飘香,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2023-11-21 14:01:31 来源 网络转载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别称风俗大揭秘龙舟竞渡,艾草飘香,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摘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有许多别称和风俗。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别称和风俗,带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重午节等,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史书记载,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忠诚进谏而屡遭排挤,最终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形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别称

    1. 龙舟节:由于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因此也被称为龙舟节。

    2. 端阳节:五月初五为端阳,因此得名端阳节。

    3. 重午节:五月是阴历的午月,五月初五又是双午,所以称为重午节。

    4. 午日节:古人认为端午是恶日,五月天气湿热,易生瘟疫,故在端午日以艾草驱邪避病。

    5.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人们在这一天以兰草汤沐浴去污。

三、端午节的风俗

    1. 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穿上彩色衣服,摇动锣鼓,挥动龙舟,欢庆节日。

    2. 吃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用糯米、芦苇叶等制成。不同地区粽子口味和形状各不相同。

    3. 挂艾草、菖蒲:人们将艾草、菖蒲挂在门前,寓意驱邪避病。

    4. 拴五色丝线:人们将五色丝线系在孩子手腕、脚腕等处,寓意驱邪保平安。

    5. 打午时水:一些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中午打井水,认为此时的井水最清甜,用来泡茶、煮饭、洗浴等。

    6. 佩香囊:人们制作各种香囊,内装芳香药物如苍术、白芷等,佩戴在身有驱蚊辟邪之功效。

    7. 煎堆:在福建闽南地区,人们用面粉、米粉等制作煎堆,外形似饺子但较大,具有香脆可口的口感。

    8. 煮大蒜:端午时大蒜上市,人们习惯煮食大蒜以驱邪避病。

    9. 射柳:古代的一种竞技活动,在柳树上挂上葫芦或彩绸等物,射中者即获胜。

    10. 沐兰汤:人们用兰草煮汤沐浴,有清热解毒、驱蚊虫的功效。

四、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节日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包含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崇敬、对健康平安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庭亲情的重视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通过传承和弘扬端午节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