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相术 > 面相 >

犀角 面相,犀牛角怎么签别

发布:2024-02-19 04:27:35 来源 未知

犀角 面相目录

犀角纹路,请敎各位犀角杯是什么纹路?

犀牛角怎么签别

关于犀角的传说

犀角纹路,请敎各位犀角杯是什么纹路?

犀牛角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横截面有鱼籽纹;二是侧面有竹丝纹;三是一般闻起来都有气味。

而牛角呢,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

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

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

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

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

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犀牛角怎么签别

犀牛角就是犀牛的角 第一点:纵向纹理:犀角有独特的像麻片状的纵向纹理,这一点是仿制品无法制出的. 第二点:表面沟壑:不管犀角打磨抛光的多么精细,表面都会有小细条一样的沟壑,而这种沟壑是其他角质所不具备的. 第三点:颜色沉沉且带有明显的棕红色调. 性状鉴别] 1.犀角:多呈阔圆锥形, 自底部向上渐细,上部稍扁,顶端钝圆,稍弯曲。

角长10~40cm。

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

角前面近低部有一纵深陷沟,沟长3~15cm,深0.5~3cm,习称“天沟”,与“天沟”相对的底盘上有一脊状隆起,长6~9cm,高1~2cm,习称“地岗”。

基部表面粗糙,周边凹凸不平,呈钝齿状,习称“马牙边”。

“马牙边”向上的中部有纵纹及未除净的坚硬的毛,习称“刚毛”。

底盘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2cm,宽7~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其上布满蜂窝状小凹坑(鬃眼),习称“砂底”或“砂窝底”。

角质坚硬,纵向剖开,均系顺丝,无牵连“绞丝”。

气微香,味微咸。

犀角镑片多为纵切或斜切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

对光透视可见透明小点,习称“芝麻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用手挫之或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

2.小犀角:为犀牛顶上的小角。

呈馒头状,盔帽状或扁圆形,大小不一,高1.5~6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较浅,多有纵裂纹。

底盘圆形或长椭圆形。

直径2~9cm,“窝子浅”,“砂底”较细,灰黑色或发黄,顶端圆形。

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多为灰黑色。

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等特征。

镑片多弯曲。

味稍浊。

犀角的鉴别经验有以下几点: 1.体坚质重,底盘长圆形,纵面易劈开,其面上顺纹清晰; 2.镑片菲薄,弯曲光滑,有灰白色的芝麻花点,以手搓之易碎: 3.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

[品质优劣] 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砂底色灰黑、鬃眼明显、纵剖面丝粗顺直、气清香者为佳。

[成分] 主要成分为角蛋白(kenatin)。

此外,尚含蛋白质、肽类、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ratives)及甾醇类等。

[效用] 清热、凉血、解毒。

治伤寒时疫、热入营分、惊狂、发黄、斑疹、神昏谵语、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下血、热毒疮月中。

[贮藏] 放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防生虫及裂纹。

[附注] 在商品收购中有时有犀角杯,系犀角加工雕刻而成.亦可供药用。

犀角杯有光杯与花杯之分,其上刻有花纹为花杯,无花纹为光杯,以光杯为佳,光滑明亮。

盛过酒的杯底则不光滑,劈开后亦显顺纹,无纹丝。

[伪品] 1.系用牛角加工而成,其外形与小犀角极相似,呈馒头形,表面淡黄棕色或灰黑色,无圆形鬃眼,往往有弧形裂纹,底盘为圆形,直径4cm,平截,无窝子及砂底。

质坚硬。

气微腥。

关于犀角的传说

传说犀角中心若有一条白线直透贯穿,就可以“通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也曾有诗云:“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里的“灵犀”就是指犀角的“通灵”,这句诗是比喻男女之间心灵相通。

今年杂项拍卖市场中犀角雕拍品可谓亮点多多,大有“市”有灵犀一点通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