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相术 > 面相 >

望面相色,中医的望面诊病方法是什么?

来源 网络转载 2024-02-10 00:52:07

望面相色目录

中医怎样望色断病?

中医的望面诊病方法是什么?

中医是怎么望神色辨健康的?

中医怎样望色断病?

希望色。

望色是指医生观察患者面部颜色和光泽的望诊。

颜色是色调的变化,光泽是明度的变化。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青、红、黄、白、黑。

因为五色诊包含了面部和全身两方面,所以被称为面部的五色诊和全身的五色诊,因为五色的变化最容易表现在面部,所以五色诊的内容经常被说成是脸色。

看脸色的时候,注意区分常色和病色。

1.平常的颜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面部颜色。

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

(1)主色调。

主色是指一生不变的基本肤色和脸色。

由于民族、素质、体质的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种人,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

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的不同,还有白、黑、红等不同。

(2)客人的颜色。

人类顺应自然环境,因生活条件的变动而使脸色和肤色发生变化,称为客色。

例如,根据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脸色也会发生变化。

另外,根据年龄、饮食、起居、冷暖、心情等因素,脸色也会发生变化。这也是客色。

总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点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处于疾病状态时面部的颜色和光泽,除了上述的常色以外的异常颜色都被认为是病色。

病色有蓝、黄、红、白、黑五种。

将五色本病分为以下几种。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肝病惊风证。

蓝色代表经络不畅,气血不通。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脸色发青。

经脉是气血不通,不通就痛,痛也见青。

肝病气机失疏泄,气滞血瘀,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惊风),其色亦青。

脸色如青黑色或苍白淡青,多属寒阴内盛;面色青白灰白,口唇青紫,多为心血瘀阻,血行滞;小儿高热,面色青紫,鼻梁、两眉间及口唇周围明显,为惊风前兆。

(2)黄色。

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的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不能化精微而生气,使肌肤失充养,见黄色。

面色如淡黄色称憔悴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荣于颜;脸色发黄且虚浮,称为黄胖,多为脾虚失运,湿邪内止所致;如黄而鲜橙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黄而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吐。

(3)红色。

主热证。

气热则行,热则血脉充盈,血色上荣,面色红润。

证据有虚实之分。

实热证,满面红光;只有两只鹳是红色的。

另外,若病情严重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精气衰弱,阴不聚阳,为虚阳上越。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表示气弱,不能健康地养好机体。

阳气不足,气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导致气血不足,血脉空虚,均可呈白色。

面色如白浮,多为阳气不足;脸色淡白消瘦,多属营血亏;脸色苍白,多为阳气虚脱或出血多。

(5)黑色。

主肾虚证、饮水证、寒证和痛证及瘀血证。

黑色是阴寒水盛之色。

由于肾阳虚衰,水不化饮,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滞,使面色黛黑。

面黑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上灼阴,眼窝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水饮证;面色青黑、有剧痛的人,多半是身体僵硬。

中医的望面诊病方法是什么?

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体内发生的病变,一定会反映到体表,面部就是体表反映之一。

我国正常人的脸色是微黄,微血色,微有光泽,祖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人一旦生病,脸色的颜色就会改变,这叫作“病色”。

中医认为“色青为肝病,色赤为心病,色黄为脾病,色白为肺病,色黑为肾病”。

这揭示了脸色与健康的关系。

脸色要注意“色”和“泽”两方面。

一般来说,无论什么颜色,鲜明、荣润的,表示病变轻浅,气血不衰;阴暗、干瘪,表示病情严重,精气受损严重。

脸红多是热症。

有些高血压患者会因为毛细血管扩张而脸红。

结核患者因为太热,脸被染成绯红,尤其在下午。

红斑的脸颊会出现对称的捏状红斑。

脸颊上出现红色,说明心脏有疾病。

煤气中毒后,脸会变成樱桃色,有时还会伴有口渴和痉挛,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的高热疾病患者。

黄斑有疾病引起的和饮食引起的区别。

胡萝卜素是黄色的。多吃新鲜果蔬:胡萝卜、南瓜、菠菜、木瓜等,其胡萝卜素含量很高,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肝功能不全时,胡萝卜素被吸收到肝脏中,影响维生素A的代谢过程。当鼻子侧出现黄色时,立即消退。

最常见的是黄疸,而不是饮食引起的发黄。

多见于黄色、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胰头癌等。

钩虫病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出血,造成脸色黏黄,俗称\\\"黄胖病\\\"。

中医认为,黄色鲜艳如橘黄色属湿热,称为“阳黄”;黄色暗熏如烟多属寒湿,叫\\\"阴黄\\\";脸色萎黄,多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有脾虚黄浮肿湿。

此外,疟疾和药物中毒(如大量服用阿的平)也会引起黄斑。

健康人的脸色是白中带红的。经常不出门待在家里的人,皮肤也很白,病态的白是像白蜡一样的白。

例如,虚寒症、贫血、一部分的肺病的患者很常见,不过,里寒的剧烈的腹痛,或者外寒的恶寒战栗厉害的人,面色苍白,肝病看起来白白的难治的病。

白色的在眉毛和眉毛之间看到,是肺脏不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的脸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时,患者以脸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寄生虫病、白血病等患者、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也见此色;肠道寄生虫病,脸上可见白点和斑点。

此外,出血性疾病、痔疮出血、女性月经过多也会导致脸色苍白。

受到惊吓的人也会因为面部血液循环受阻而脸色发白。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症或寒症。

例如,脸色苍白或体型肥胖的人,中医称之为“气虚”或“阳虚”。

这样的人虽然胖,但体质差,容易感冒。

面部青紫一般来说,面部青紫是缺氧造成的。

蓝紫色与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或心力衰竭无关。

胃和肠部的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面色青紫。

肺结核、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严重肺炎患者,面色苍白。

小儿发高烧,面部出现青紫,在鼻梁和两眉问较明显,是惊风预兆。

另外,如果忍受着某种剧痛的话,脸也会微微发青。

脸黑是慢性疾病的征兆。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常导致脸色变黑。

病情越严重,颜色越深。

古语有云:“黑从庭园出来,大如拇指,必死不病。”

“庭院”位于面部最高的位置,也就是额头的部分。这里出现黑色是病情严重的信号,患者往往会衰弱而死。

长期使用砒霜、抗癌药等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脸色变黑,但一旦停止就会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脸色发黑是肾精亏损,需要用补肾的药来治疗。

脸色区别于平常颜色中的客色和病色,客色是健康人的面部因季节、气候变化,或饮酒、劳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暂时性脸色变化,不是病色,看脸色时尤其要鉴别。

剧烈运动、饮酒、日晒、兴奋(害羞或愤怒)等都会引起暂时性的潮红。如果受到寒冷、恐惧等刺激,毛细血管强烈收缩,人就会面色苍白。

在老人的脸上,可以看到很多被称为“老年性色素斑”的脂褐色斑点。

女性妊娠面部出现褐色对称斑,称为“妊娠斑”,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中医是怎么望神色辨健康的?

1.健康的人人中端正,位置正中,人中沟清晰匀称,色黄里透红。

2.若人中窄长,沟道窄细;或者中细下宽,人中缩短,颜色灰暗,一般心脏都不太好,容易造成心绞痛。

3.人中颜色发红,特别是靠近嘴唇的地方发红,表示热邪入侵,体内有瘀血。

4.人中颜色发黄,表明脾胃虚弱,如呈脾胃虚寒,可能有慢性病。

5.人中沟肌肉松弛,表示脾肾虚弱,气血不足。

6.人中色青,则内有寒湿,可能是女同志痛经,男同志睾丸有问题。

7.人中颜色时青时黑,表明肝肾可能有病。

8.体内颜色暗绿,可能有胆囊炎、胆绞痛。

9.人中颜色淡白,可能是慢性溃疡性大肠炎。

10.人中肤色黑(这种黑与肤色黑不同),说明畏寒重,可能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