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由来传说,十二生肖的来历?
十二生肖的由来传说目录
十二生肖的来历故事???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最早的诗歌集《诗经》。
《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
20世纪70年代中期,湖北省出土的千支竹简证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十二支的使用。
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就有十二支,它与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
殷?在商朝甲?乙?丙?发明了丁等数十的文字,后来命理研究者将其称为十干,与十二地支组合运用。甲子?乙丑等是年纪?月?日?用来计时。
相传用十二种动物代替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月令,这是汉朝东方朔的想法。
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字。
用十二生肖来计算年份也是从东汉开始的。
为什么要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标志呢?或许这和图腾有关。
古代的各个部族会选择自己特别害怕或喜爱的动物,并以它们的花纹作为记号。
有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是最早诞生的。
一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古代天文学家把昼夜分成十二点。
同时他们在看天象时,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刻,确定十二生肖。
从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子年,人们把在安静的夜晚活动频繁的老鼠称为“小老鼠”。
凌晨一点到三点是丑的时候,牛有半夜吃草的习惯,农家深夜起来喂牛,所以被称为“丑牛”。
凌晨3点到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在此时听到虎啸,故称“寅虎”。
早晨五点到七点,天刚亮,兔子出巢,喜欢吃带朝露的草,所以被称为“卯之子”。
早上七点到九点,是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乘雾,又值旭日东升,太阳升起,故称“辰龙”。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巳时,雾散太阳高照,蛇出洞觅食,形成“巳蛇”。
午时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过去野马不被人类驯服。一到午时,它就到处乱跑,嗡嗡叫,所以叫“午马”。
下午一点到三点,属于未时期,有的地方把这个时候称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期,所以叫“未羊”。
猴子属猴年,在太阳西斜的下午三点到五点啼叫,所以叫申猴。
下午五点到七点是鸡年,因为太阳落山,鸡在巢前打转,所以叫酉。
从晚上七点到九点,是属狗的辛苦,门闩正准备关闭。
狗躺在门前守护着,一有动静就汪汪地叫,所以被称为“戌狗”。
亥时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人静之夜,因为能听到猪破沟的声音,所以被称为“亥时”。
这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猿?酉鸡?戌狗?猪年这一天的时间和动物的组合就形成了。
后来,十二支被用于纪年。
十二生肖的来历?

这就是十二生肖的由来。
我国古代根椐动物出没的时间和生活特征,以12种动物为12年干支,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
第一位是老鼠(和“子”的组合),下面依次是老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老鼠:晚上11点到第二天1点(子时)。
这时,老鼠胆子最大,动作最频繁。所以,孩子和老鼠一组。
牛:凌晨1 ~ 3点(丑时)。
这时牛吃饱了草,“反咬”得最细、最慢、最舒服,所以丑刻和牛搭配。
虎:凌晨3点到5点(寅时)。
古书上说,此时老虎最活跃,最凶猛,最伤人,所以寅时与虎配对。
兔:早上5-7(卯时)。
太阳还没有露脸,月亮的光辉还没有完全退隐。
玉兔是月亮的代称,是月宫神话中唯一的动物,这样卯时与兔子组合。
龙:早上7点到9点(辰时)。
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于是辰年属龙。
蛇:上午9点到11点(巳时)。
据说这个时候的蛇不会伤害人,也不会在人走的路上徘徊,多躲在草丛中。这样的话,巳时就属于蛇了。
马: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
据道士说,白天以太阳为顶点,阳气达到极点,阴气逐渐增加,在交换阴阳柱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性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躺着没去过。
这样午就是马年了。
羊:下午1-3点(未时)。
羊在这个时候撒尿是最勤快的,据说撒尿能治好自己的病。
猴:下午3 ~ 5点。
这时猴子的叫声最长,也最好听。
猴年就是猴年。
酉:下午5点到7点(酉时)。
此时,太阳下山,酉鸡进入夜宿地,属鸡的人。
狗:晚上7 ~ 9点(狗年)。
黑夜来临,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听得最远,最清楚。
所以属狗。
猪:晚上9 ~ 11点(亥时)。
这个时候猪睡得最好,呼噜声最大,全身肌肉颤抖得最厉害,长肉最快,所以是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