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春牛图,杨柳青的年画《春牛图》是谁画的?寓意是什么?
十二生肖春牛图目录
在中国的传统画中,有一幅以牛为主题的画。牛与十二生肖的形象绝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在一些地方,用雕刻的方法来表现春牛图,雕刻中的牛和生肖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十分有趣。
找1990——2010年的春牛图,有几张告诉我几张

杨柳青的年画《春牛图》是谁画的?寓意是什么?

春牛图在中国人心目中也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和风调雨顺的祝愿。
这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和喜爱的绘画内容。
在杨柳青年画中,《春牛图》是经典作品之一,表达了人们心中寓意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祝愿。因此,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不衰的绘画内容。
按照传统习俗,立春这一天要贴春牛图。
在中国传统丑年的今年,“春牛图”备受瞩目。不仅“春牛图”年画销售火爆,银行纪念币、新年卡、新年礼物的包装上也印着“春牛图”。
[是]
如何看春牛图?

春牛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
牛是与农耕密切相关的家畜。
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中,大禹治水(相当于诺亚方舟)时,每次治理水灾,都会用一头牛来镇住水妖。后来,人们习惯在堤防的湖畔用铁牛和石牛来镇住水妖。
这样一来,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业的必需品,农家有无牛,也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的好坏,同时牛也是人们心中吉祥的象征。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进入农耕季节),在中国历法中称为“打春”。
在庆祝这个节日的时候,牛是吉祥物。
据史书记载,先秦时代,立春之日,天子率群臣到东郊迎春。
到了汉代,首先在腊月放六头牛于京城门外,并有耕人伴之,表示黎民们勤于农耕,不误天时。
此后,耕人演变为掌管万物萌芽的芒神,并以牛的形状和真牛为装饰,参加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
北宋时,立春前一天,京城开封府向皇宫进贡春牛(土牛),各重要衙署也将春牛(土牛)置于衙署门前,以示各级政府重视农耕。
到了立春的凌晨,人们会把放在皇宫和政府机关前的春牛打碎,这就是“打春”。
市民们争抢被打碎的春牛碎片,带回家中,作为祛病养蚕、祈愿丰年的吉祥物。
从那时起,迎春、打春成为一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在城市、农村开展。
象征吉祥的牛被画家和民间艺人画在迎春年画和彩塑上在市面上销售,很受人们欢迎。
春牛图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
在民间的春牛图中,描绘的是健壮的大黄牛,芒神则是眉清目秀的放牛郎。
芒草神的脚,如果是光着脚的话,表示明年雨会很大,所以要准备水。
如果脚穿草鞋,就预示着明年的旱灾,农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安排。
一只脚赤脚,一只脚穿着草鞋,预示着来年是无旱不涝的好年景,农民们辛勤耕作,以免误农时。
一幅“春牛图”寓意着人们心中对丰收的希望、对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祝愿。这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经久不衰的绘画内容。
民间有在立春这一天,春官送“春牛图”作为丰收的预兆的风俗。
这一习俗始于南宋,俗称“打春牛”。
《武林旧事》载:立春“前日,临安府造大春牛入,设之福宁殿庭。
临幸时,内官都用五色杖鞭打牛。
《梦粱录》写道:“街市以花饰栏,乘小春牛,及春幡春胜,各相献遗贵宅舍,示丰稔之兆。
清末,杭州还有这个风俗。
立春前一日,杭州府的知府,以及总捕厅、总事厅、水利厅的同知县,以及仁和、钱塘两知县的知府,都着官服,坐着无顶无帷的轿子,带上所有的执事,到庆春门外的先农坛迎钩芒神,神亭供奉。
勾芒神彩绘端正,长约两尺,头有双髻,不坐而立,手执牛鞭,似牧童之像。
迎时,神亭前又有纸牛、活牛各一头,或扛或拉,跟随而行,即所谓春牛。
会鞭打人,俗称“鞭打春牛”。
并有彩亭若干,供于瓷瓶中,插富贵花,以及“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
由大班、台阁、地戏,鼓吹秧歌,沿街载歌载舞,意为劝农。
入城后,夹道聚见,争投五谷,称为“见迎春”。
最后,钩芒神和春牛被供奉在杭州府的衙门前,并挂上灯笼。
立春前的一点,勾芒神起身登上城隍山,被称为“太岁上山”。
迎春之日,若下雪,杭人俗称“踏雪迎春,大成熟”,主丰收。
此风俗至民国废,只剩下普通无业游民,身穿红袍,头戴乌帽,打扮成春官模样,手拿《春牛图》,上面画红、黄、蓝、白各色土牛,并写上来年农事节候,挨家挨户地送去《春牛图》。
或以麻袋蒙头,作牛叫声,由春官引之,至店人唱曰:“牛到了,生意旺”;一到农家,就唱着“黄牛好,五谷好”来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