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八字订婚,有那位朋友知道安徽无为的订婚和结婚风俗吗?
发八字订婚目录
无为这边订婚有什么风俗讲究?

订婚前先由媒人向双方父母说合,然后由男方送爆竹至女方家作为初步婚约,未送爆竹者先送庚帖亦可(俗称:发八字。
所谓发八字,就是男、女双方的生辰之年、月、日、时、辰干支)。
有的先请先生算命看看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不合后再订。
在“八字”没有大忌的情况下,再择日子向女方行过门礼,即给女方扯几件衣服,买几样头饰,配上几头(户)水礼(即:鱼、肉、糖、酒及猪肚子、心肺六色礼,其中堂叔、母舅为四色礼,一般亲戚仅送鱼、肉两样),由媒人和男方长辈配好贴上红纸的担子,礼品上用红线、红纸、红布包扎,并要求人数要成双,处处不离糕和松柏,象征步步高和万年长青。
挑着担子送往女方的门上,燃放爆竹后女方以酒席宴请,称谓订婚酒。
通称“过门”,含南称“小过门”,含北称“送达号”,以示姑娘已经订了婆家。
县内“箩窝订婚”者较少,指腹为婚者罕见,青少年订婚者居多,先抱养童养媳而后再婚者十分之一上下,订好即娶者少见。
女方在接到男方送来的庚帖,随后又将女方的庚帖带往男方。
并把男方庚帖的上联抄在女方的庚上方(右方),并在下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俗称:传庚送帖,发“八字”才成双对。
至此订婚的事宜才算结束。
从此男、女双方的父母就成了儿女亲家。
男女双方订婚后就算一对未婚夫妻,逢年过节男方都要向女方的父母及长辈拜年、送节。
双方家庭有红、白喜事都要作为正式亲眷到场行礼(行情)。
订婚后有的过三年五载,有的还要等个十年八年的,一般根据双方的年龄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再决定结婚的年月。
在男方的年龄、经济条件成熟后,想在当年迎娶时,在春天要送过门礼,并要接一次客(俗称:接春酒),含南称“大过门”,主要是宴请女方的亲戚,但女方的父亲必须到场坐首席。
男方的主要亲眷也来陪客,这时男方的亲朋也要送贺礼,待到结婚时再行第二次贺礼。
含城、含北无此礼节,只到婚期前夕行一次大礼结束了事。
在接春酒(大过门)期前,先请算命先生选择喜日,一般的婚期都在农历的十冬腊月,腊月的日子不过二十,因为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送灶准备过年了。
在接春酒时就要订好年内某月某日为婚期。
俗称“择日子”。
结婚前的中秋节,男方要向女方的亲戚送节礼,而这个节礼要按规矩办,女方的堂叔、母舅、姑爷(父)、姨父以及表兄、表姐等都要送份节礼。
民间称这个节礼叫“拖酥”。
收了这份“拖酥”礼的,都要准备给姑娘送嫁妆。
这一次拖酥礼品主要是:鸭子、猪肉、糖、酒、月饼、鱼六色。
岳父家还要加桂圆、荔枝(以示婚姻圆满相互知己)等礼物。
也有“折干”的,即每份礼物一次包钱送去。
在送礼时,男方将择好的日子,用红纸写好,以红布包缮,由媒人陪着一道送至女方家,这样结婚的时日已经定夺,不可随意改动。
有那位朋友知道安徽无为的订婚和结婚风俗吗?

我是无为的。
但是风俗也不是特别清楚。
送这些礼也不是所有亲戚都要给的。
不过他家附近的叔叔伯伯姨姨姑姑的肯定是要送点的,关系近的送,关系有些远的就不必了,他村里的亲戚肯定都要送,宁漏一村,不漏一户。
结婚时上午到女方家吃饭,中午婚车出发去你家。
这不算什么哦。
我朋友阜阳的。
那礼更厉害。
订婚时得给女方好几万。
。
湖北赤壁礼仪习俗有哪些?
礼仪是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它可以起到联系感情、促使团结进取的作用,但其中也有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有铺张浪费之嫌,这是不足为取的。
婚嫁先是订婚,旧时订婚叫“发庚”、“发八字”,一般小儿生后就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订立婚约。
将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以干支(共八个字)写在庚书上,一式二份,互相交换,各执一纸。
结婚择良辰吉日,结婚前一、二天,男方向女方送去“边猪坛酒”、抬盒(衣物菜食),称为解礼,女方向男方回送自做的布鞋,男方家里有几个人就做几双。
结婚这天,男方抬花轿,双吹双打(两只唢呐两面大锣)到女方迎亲,新娘上轿后用对联封轿门,男女方各写一联,要求对仗工整。
新人进屋后夫妻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后拜翁娠,再拜伯叔兄嫂及亲戚中的尊者、长者,凡受拜者必须拿出“拜茶钱”。
与此同时,还向围观者散发米泡、喜糖。
拜堂后,新娘由牵轿娘和新郎引入洞房。
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习称“新婚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调考新人,直到深夜。
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省亲,称为“回门”,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当天去当天回。
解放后,提倡男女自由恋爱、新式婚礼,废去不少旧的繁礼缛节。
近年,有些旧的习俗如“采礼”等又渐渐兴起,“土洋结合”,婚事规格越办越高,是不宜提倡的。
生育旧时,婴儿出生后,有报喜、做九朝、做满月、抓周(周岁)等庆贺活动。
报喜时,小儿父亲于小儿出生后即带酒一壶、鸡一只(生男带公鸡、生女带母鸡)到册儿外婆家报喜,外婆家则回报一只鸡(生男用母鸡,生女用公鸡)给婴儿父亲带回。
婴儿出生第九天做“九朝”,接家家(外婆),其他亲友也携礼赴宴,礼品多为面条、食糖或其他营养品,外婆的礼品最为丰盛,有摇窝、枷椅、衣帽、鞋袜、红蛋、红糖、大米,称为“送粥(祝)米”。
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做满月看“月母”应选在上午,下午去则不受欢迎,怀孕妇女看“月母”不能脚踩“月母”的门坎和进入其房内。
小儿满周岁行“抓周礼”,父母请亲朋吃糍粑。
因为这时小儿能手抓东西,牙齿已长齐能吃糍吧。
寿庆旧时,“父母在,不庆寿”。
庆寿,有“男做虚(提前一个年头),女做实”的习惯。
一般60岁开始做寿,有的子女已成人的50岁的开始做寿。
做寿时放鞭炮,设筵席,挂贺匾,有的富家还张灯结彩,搭台唱戏。
解放后,做寿一度停止,近年又开始恢复,摆筵席,上生日蛋糕、点生日蜡烛、唱生日快乐歌,或在电视台点播节目,耗费越来越大。
丧葬旧时死了人,有报丧、下榻抹澡(从床上移尸地上,并象征性的给死者洗澡,孝子要喝洗澡水)、入殓、设灵、做斋、送葬、土埋做坟等程序。
死者出殡前,亲友、邻居等到死者家中吊孝,坐夜守灵。
守灵时,孝家请来歌师唱坐夜歌,所唱内容主要是死者一生的经历(歌师现编现唱,哀婉凄凉)和历史传说故事,如杨家将、董永卖身、英台哭五更和孝经等。
送葬时,儿孙晚辈穿孝服、拖长号(白布片)、持哭丧杖,送至中途打锣回灵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