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位置:主页 > 民俗 > 民俗文化 >

北方端午节有什么风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来源 网络 时间:2024-03-02 18:26:16

北方端午节有什么风俗目录

北方端午节的风俗 北方端午有哪些传统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北方怎么过端午节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

北方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北方端午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组织赛龙舟比赛来纪念屈原。比赛时,船上的人们齐声高呼,互相鼓励,场面十分热闹。

2. 吃粽子:北方端午节也是吃粽子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包裹糯米和不同馅料的粽子,如红豆、肉、蛋黄等,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如团圆、祭祀等。

3. 穿艾叶:北方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习俗是穿艾叶。人们会将艾叶捆成小把,系在手腕、脚踝等处,以驱邪、防疫、祈福等目的。

4. 祭祀屈原:北方端午节也是祭祀屈原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后,举行祭祀活动,向屈原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5. 踏青登高:在北方端午节期间,天气渐暖,人们还会踏青登高,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北方端午节的风俗 北方端午有哪些传统风俗

  北方端午节的风俗

  1、挂五彩丝

  相比较南方的热闹民俗,北方的端午节气氛越来越淡化。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在北方,有佩戴钟道祛五毒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所替代。

五毒肚兜一般都是长辈送给孩子的,其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5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

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节辟邪的一种方式。

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2、射柳

  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3、打马球

  也是北方端午大戏之一。

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

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4、游天坛风俗

  《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

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

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

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 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

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南北方端午习俗大PK

  1、粽子

  南方粽子︰馅料丰富,咸主打

  单看形状,南方粽子就显得多姿︰三角形、火炬形、锥形、方形,外表的玲珑先吊足你的胃口。

不同于北方的红枣甜粽,南方的馅料更为丰富。

豆沙、鲜肉、火腿、蛋黄.......

  北方粽子:红枣豆沙,甜甜的

  北方的粽子是甜的,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配上红枣或者是蜜枣,有的还用豆沙或果脯,为了增加甜度,有的还会加上白糖。

粽子个头有大有小,但一般不会小于小女孩的拳头,形状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2、习俗活动

  南方:赛龙舟

  南船北马。

赛龙舟是南方独一无二的过节习俗。

随着船头鼓手或快或慢的鼓点,整条船的龙舟手边吆喝边舞桨,恢宏的气势足以震出远山的回响。

你追,我就赶;争先恐后的豪气在怀,彼此都不相让。

  北方:“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

  3、辟邪

  南方:昌蒲、艾条

  南方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目的是辟邪。

湖南省博物馆秦汉史专家王树金介绍,端午挂艾、悬菖蒲,相当于春节放鞭炮。

古人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在长沙马王堆,不少出土文物都透露了这一信息。

香囊内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以往汨罗江畔的居民还有“抢龙水”的风俗。

村民们挑着水桶,来到汨罗江边抢水,谁抢到第一桶水,用这桶“龙水”洗头,头发就会变得更好,洗脸能达到明目的效果,给孩子们洗澡还能驱区邪。

  北方: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道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

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

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

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除了吃粽子还有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

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端午节的风俗有如下:

1、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

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

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3、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滯、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4、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5、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6、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北方怎么过端午节 北方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

导读:每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之际,我国南北地区关于咸、甜粽子的讨论,总是会引起不小的热议,当然存在这种争议也是因为南北方饮食文化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南甜北咸”,但大家知道北方端午节还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北方怎么过端午节。

北方怎么过端午节

1、踏柳

古时,河北赵县的端午节,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而发展到现在,端午吟诗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缺少了到城外宴饮赋诗的雅兴。

2、佩戴五毒铜钱

北方端午节有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以辟邪的习俗,不过现在逐渐被小孩子穿五毒肚兜的习俗替代。

有的地方流行姑姑姨姨送,有的地方流行祖母或外祖母送。

五毒肚兜颜色鲜红,上面绣着蜈蚣、蝎子、蛤蟆、老鼠和蛇五种毒物,据说可以驱毒辟邪。

五色丝线也是人们端午辟邪的一种方式。

将红黄蓝绿等各色丝线编在一起,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美观精致。

3、驰马射柳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

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

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

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南方端午节吃的食物

1、福建

福州端午节的家宴必在中午,餐席上必有粽子、雄黄酒、荷叶包、米粉肉等。

家宴后,幼儿穿新衣、红肚兜,佩戴用各色丝线织裹樟脑丸做成的诸如粽子、灯笼等形状别致、色泽鲜艳的香袋,还要洗莒蒲汤,有的孩子还要在口鼻之间贴一块雄黄烟熏的肥肉,然后由大人带着到江边看龙舟竞赛。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2、重庆

重庆素有“巴渝大地”之称,所谓“巴”就是蛇,古时重庆人崇拜蛇,以蛇为图腾膜拜。

以前蛇是不能吃的,但20世纪80年代起,重庆人选择在一年之中的端午这天烹制蛇羹,吃下以求保佑自己。

重庆人吃蛇有很大原因是生育文化的影响,蛇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妇女相信在吃下蛇后便会繁殖后代,类似“有邰氏之女姜嫄,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了后稷”的传说。

其他人也相信在吃了蛇之后,祖宗进入到身体里便会与自己同在。

但蛇可不能肆意滥杀,也不能在自己家里烹煮,一般情况下是在打谷场上煮一锅蛇羹,全村人分享。

3、广西

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

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楠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

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

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