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农村葬礼风俗,农村葬礼,磕头的顺序是怎样的?
云南文山农村葬礼风俗目录
云南文山农村葬礼风俗

云南文山农村葬礼风俗
一、丧事通知
在云南文山的农村地区,当有家庭成员去世时,家人会立即告知亲友。通知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口头传达或请人代为通知。同时,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或家族的聚集地,也会张贴讣告,告知村民葬礼的相关信息。
二、丧服穿戴
在葬礼期间,家人和亲友需要按照规定穿着丧服。男性通常会穿上白色的长袍和头巾,女性则会穿上深色的长裙和头巾。这种穿戴方式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三、停灵守丧
在云南文山的农村地区,逝者的遗体会被安置在家中或村里的公共场所,供家人和亲友瞻仰。在此期间,家人会轮流守夜,以确保遗体得到妥善看护。同时,这也是表达对逝者的关爱和不舍之情的方式。
四、悼念仪式
在停灵期间,家人和亲友会通过各种方式悼念逝者,如默哀、祈祷、唱挽歌等。此外,还会请来道士或和尚为逝者超度,以帮助他们顺利通往另一个世界。
五、入殓仪式
入殓仪式是葬礼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过程中,逝者的遗体将被安放进棺材中。这个过程通常由专业人员完成,同时家人和亲友也会在场表达最后的告别。
六、出殡仪式
出殡是葬礼的高潮部分。在出殡当天,家人和亲友会跟随棺材前往墓地。在墓地,逝者的棺材会被安放进墓穴中,然后填土掩埋。在出殡过程中,还会有人负责撒纸钱、放烟花等仪式,以示送别逝者。
七、安葬仪式
在墓地安葬完成后,家人和亲友会举行一个简短的安葬仪式。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家人代表进行致辞,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对家人的慰问。然后大家一起敬献鲜花、鞠躬或默哀,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八、葬后祭拜
在云南文山的农村地区,家人会在葬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定期的祭拜活动,以缅怀逝者和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祭拜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烧香、上供、烧纸钱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种慰藉。
农村葬礼,磕头的顺序是怎样的?

这不仅仅是农村丧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是拜见皇帝及祖先最隆重的礼仪。
具体如下:
1、合掌鞠躬;(一拜)
2、然后跪下磕三个头;(三叩)
3、起立,合掌鞠躬;(二拜)
4、然后跪下磕三个头;(六叩)
5、起立,合掌鞠躬;(三拜)
6、然后跪下磕三个头(九叩)
7、起身,合掌鞠躬。
礼成
扩展资料:
三拜九叩(The three kowtow and nine prostration)
1、“拜”:会意字。
从两手,从下。
《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
《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
”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
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
2、“叩”:《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
《说文》:“敂,击也。
从攴,句声。
读若扣。
”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
本义:击,敲打。
3、三拜九叩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
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其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
实际上,古代的“三拜九叩”各有其修真含义。
“拜”:就是自祭其身,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
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
“叩”:就是顶礼恭敬。
因为,头部里面是整个性体系统最集约的区域,也是性光产生的区域,而且性体系统的办公室也在这个区域。
资料来源:
彝族的丧葬有什么习俗?

葬俗 彝族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
因此,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
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
仅以丧葬形式看,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约在明代中叶后滇、黔、桂彝族改为棺木土葬。
此外,彝族还有过树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等。
1.火葬。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
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
”《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
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
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
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
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
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
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
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
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
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
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
阿细 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
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
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
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
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
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
又称为“直葬”、“冲天葬”。
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
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
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5.树葬。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
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
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
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
农村葬礼流程细节是怎么样的?

以为例简要说明。
1、哭灵、守灵。
家里的长者亡故后,子女们就要为其穿好、寿鞋,然后在床边的地上还要放上一口铁锅,用于焚烧纸钱。
子女们这个时候就要开始披麻戴孝了,然后跪在地上向盆子烧香烧纸。
这个时候,子女们肯定是非常悲伤的,因此,就要有亲戚朋友或者邻居站在一旁,以防子女们伤心过度。
守灵的时候,一般是不能吃荤的,必须素食几天。
2、入殓。
入殓有大小殓之分,就是将装束好的逝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棺木中,小殓就是指为死者更换寿衣、寿鞋。
这个必须由逝者的子女亲自完成,别人不可以代劳。
如若没有子女,则由兄弟姐妹代替。
整个入殓过程也是极为讲究的。
一般抬逝者的人选都由其担任,同时还要在棺材底部铺上薄薄的一层石灰,子女们还要用白纸或者白手帕盖住其口部,最后再往棺材里放上逝者生前喜欢的衣物和其他物品。
此时子女们和亲属们还要围绕棺材转上几圈,看亲人最后一眼,最后再盖上棺盖。
3、出殡。
出殡是整个丧葬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此时逝者的儿女、亲戚朋友和远房近邻都聚集在一起,作最后的诵读,子女和亲戚朋友们则披麻戴孝跪在灵前,而且哭声一片。
等阴阳师念完祭文,并且将棺盖上的瓦片敲碎后,就正式出殡了。
出殡时,人员的站列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重孝子女手拿招魂幡,披麻戴孝走在队伍最前面,后面依次排列的就是其直系亲属,并且年龄越大、辈分越高的排在最后面,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前往墓地。
4、下葬。
整个下葬过程也是非常隆重的,首先将棺木放置在事先挖好的“金井”边上,等到阴阳师到达后,还要念经。
等到经文念完以后,子女和亲属们就要摊开自己的衣服最好自备,此时阴阳师开始抛生米,谁接的越多,就代表此人以后越富贵。
这一切完事以后,阴阳师开始拿出罗盘,确定棺木摆放位置,然后大家就动手封土,封完后,整个下葬过程就此结束。
